|
|
尿液的一般性状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尿量: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在 1500~2000mL之间。24小时内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不足17mL者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1 00m L者称为无尿。其原因有肾前性(如休克、失水、电解质紊乱等)、肾性(如急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后性(结石、肿瘤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无尿可见于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为多尿,见于生理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如肾小管功能不全等。 (2)尿色:正常尿液呈淡黄色,尿色的深浅与尿量、体内代谢有关。高热、尿量少则色深,尿量多则色浅。常见的尿色异常有:①食物和药物因素;②血尿;③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见于血管内或泌尿系统内溶血;④胆色素尿,尿呈深黄色,见于黄疸;⑤乳糜尿,为白色乳糜样尿液,见于丝虫病等引起的肾周围淋巴管阻塞。 (3)透明度:正常新鲜的尿液是透明的,放置后可出现轻微混浊。碱性尿时易析出灰白色结晶,酸性尿时呈淡红色结晶。新鲜尿液混浊可见于血尿、脓尿、菌尿、脂尿、乳糜尿或尿液含有多量的上皮细胞。 (4)尿的气味:尿液长时间放置,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如尿液新排出即有氨味,常提示有慢性膀胱炎和慢性尿潴留;大肠杆菌感染时尿液可带有粪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有苹果味。 (5)酸碱度:正常尿液多呈弱酸性,pH约为6.5,有时呈中性或弱碱性。酸性尿可见于高蛋白饮食、酸中毒、发热、严重缺钾、痛风,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维生素C等。碱性尿见于进食多量蔬菜水果、碱中毒、I型肾小管酸中毒、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氢钠、噻嗪类利尿剂等。 6)比重:正常成人在普通饮食下尿比重多波动在1.015~1.025 之间。大量饮水时尿比重可降至1.003以下;机体缺水时可达1.030以上。病理性尿比重降低可见于慢性肾功能损害、肾小管浓缩能力减退、尿崩症等。糖尿病,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和高热等脱水状态,尿比重上升。尿比重可粗略代表尿的渗透压,以此测知肾浓缩功能的大致情况。 【返回】
(1)作尿常规检查时,用清洁容器留取新鲜尿液10mL,及时检查,但以晨尿为佳。作细菌学检查和妊娠试验亦以晨尿阳性率高。 (2)成年妇女应避开月经期,必要时留中段尿送检,以避免粪便、外阴分泌物污染。用于尿液细菌培养的尿收集时,应清洗外阴,并消毒尿道口,用无菌试管留取中段尿送检。 (3)作化学定量测定或尿液不能立即送检者,应放置冰箱冷藏,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加入防腐剂。 (4)非晨尿应标明收集时间,如测定pH,午后常因体内碱潮而上升;尿糖和进餐有关。 【返回】
膀胱刺激征是指尿频、尿急、尿痛,也称尿道刺激征。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4~6次,夜间0 ~2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上述范围,称为尿频;尿急是指尿意一来就有要立即排尿的感觉;尿痛是指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口产生的疼痛,疼痛性质为烧灼感或刺痛。 引发膀胱刺激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膀胱受激惹:常为炎症性刺激,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结石合并感染和泌尿系结核。在急性炎症和活动性泌尿系统结核时最为明显。非炎症性刺激如结石、异物、肿瘤、妊娠压迫等也可引起膀胱刺激征。②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或膀胱壁炎症浸润、硬化、挛缩所致膀胱容量减少,而导致每次排尿量减少,排尿次数增多,常不伴有尿急和尿痛。③膀胱神经功能调节失常:尿频可见于精神紧张和癔病,可伴有尿意,但无尿痛。 【返回】
1、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排尿4~6次,夜间就寝后0~2次;婴儿昼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引起尿频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感觉。 (2)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尿频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尿频为主要表现。 (4)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5)精神神经性尿频: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返回】
尿急是指排尿有急迫感,迫不及待,不易控制,尿意一来,即需尽快排尿,不可稍有懈怠。尿急多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亦可见于膀胱结石、膀胱癌或其他异物刺激等。此外,如仅有尿急而无尿痛者,多属精神因素,每因迫不及待而出现尿失禁。尿急常伴有尿频,但尿频并不一定伴有尿急。 【返回】
尿痛是指排尿时感到尿道、膀胱和会阴部疼痛。其疼痛程度有轻有重,常呈烧灼样,重者痛如刀割。尿痛常见于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膀胱结核、肾盂肾炎等。根据尿痛的特点,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断。 (1)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者,病变多在尿道,常见于急性尿道炎。 (2)排尿终末时疼痛,且合并尿急者,病变多在膀胱,常见于急性膀胱炎。 (3)排尿末疼痛明显,排尿后仍感疼痛,或觉“空痛”,或不排尿亦痛者,病变多在尿道或邻近器官,如膀胱三角区炎、前列腺炎等。 (4)排尿突然中断伴疼痛或尿潴留:见于膀胱、尿道结石或尿路异物。 (5)排尿不畅伴胀痛:老年男性多提示前列腺增生,亦可见于尿道结石。 (6)排尿刺痛或烧灼痛:多见于急性炎症刺激,如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 【返回】
膀胱不能维持其控制排尿的功能、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称为尿失禁。尿失禁根据发病原因分四类:①真性尿失禁:膀胱或尿道感染、结石、肿瘤和结核等疾患使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弛缓或麻痹造成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类似尿频。②假性尿失禁:慢性尿潴留患者的膀胱过度膨胀,内压升高,致尿流被迫溢出,又称“溢出性”尿失禁。③应力性尿失禁: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而致的尿失禁,也可见于妊娠子宫压迫、产伤、盆腔肿瘤压迫等。④先天性尿失禁:可见于各种先天性的尿路畸形等。 【返回】
尿液在膀胱内不能排出称为尿潴留。如尿液完全潴留膀胱,称为完全性尿潴留。如排尿后仍有残留尿液,称为不完全性尿潴留。急性发作者称为急性尿潴留,急性尿潴留时膀胱胀痛,尿液不能排出;缓慢发生者称为慢性尿潴留,此时常无疼痛,经常有少量持续排尿,又称假性尿失禁。 尿潴留原因分两类:①尿道梗阻:尿潴留可由于尿道炎症水肿或结石、尿道狭窄、尿道外伤、前列腺肥大或肿瘤、急性前列腺炎或脓肿、膀胱肿瘤等阻塞尿道而引起。②神经因素: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神经疾患以及糖尿病等所致植物神经损害都可引起尿潴留。 尿潴留可继发其它疾病,主要在于:①继发尿路感染:因尿潴留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并发尿路感染,感染后难以治愈,且易复发,加速肾功能恶化。例如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尿道狭窄患者,常出现部分尿潴留,但其无自觉排尿障碍,对这类病人需及早诊治,清除残留尿,有效控制尿路感染,保护肾功能。②继发返流性肾病:因尿潴留使膀胱内压升高,尿液沿输尿管返流,造成肾盂积液,继之肾实质受压、缺血,甚至坏死,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返回】
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24小时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经常超过2500毫升者称为多尿。如24 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升,称为少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50毫升或100毫升,或者12小时全无尿,则称为无尿。正常成人夜间排尿0~2次,尿量为300~400毫升,相当于全日总尿量的1/4~1/3。若夜间尿量和次数明显增加,称为夜尿多。多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慢性肾盂肾炎病人,夜尿多常为肾功能减退的一个信号。少尿与无尿是临床上极为严重的急症,应立即寻找病因,迅速而有效地予以处理;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病人,则是终后期的表现。 【返回】
发现血尿时首先应确定是否为真性血尿,即排除某些原因引起的假性血尿和红颜色尿,前者如由于月经、痔出血或尿道口附近疾患产生出血混到尿液中所致;后者如接触某些颜料或内服利福平等药物以及某些毒物(酚、一氧化碳、氯仿、蛇毒)、药物(磺胺、奎宁),挤压伤、烧伤、疟疾、错型输血等原因所致的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而一过性血尿可由花粉、化学物质或药物过敏引起,月经期、剧烈运动后、病毒感染亦可发生,一般无重要意义,当排除上述各种情况,并作多次检查均为血尿时才应重视,通过病史、体检、化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作出诊断。确定了为真性血尿后,应进行血尿的定位诊断,区分血尿来自肾实质还是来自尿路:①如在尿沉渣中发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表示出血来自肾实质;②血尿伴有较严重的蛋白尿几乎都是肾小球性血尿的征象;③如尿中能发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管型则多为肾实质性出血;④肾小球疾患导致的血尿,其红细胞绝大部分是畸形的,其形态各异,大小明显差异,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其红细胞绝大多数大小正常,仅少部分为畸形红细胞。非肾小球性血尿的病因十分复杂,应特别警惕泌尿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两类血尿对症治疗原则也是相反的,肾小球性血尿常须抗凝、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或活血化瘀治疗,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常须应用止血疗法。 【返回】
按多尿的病理生理分类,可分为两大类: (1)高渗性多尿:尿比重在1.020以上,尿渗透压明显超过血浆渗透压,可由于葡萄糖排泄过多(糖尿病)、尿素排泄过多(高蛋白饮食、高热量鼻饲)、尿钠排泄过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引起。 (2)低渗性多尿:尿比重低于1.005,尿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又有对加压素不敏感性多尿和对加压素敏感性多尿两种类型,前者因肾脏病变所致,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低钾性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腹泻等)、高钙性肾病(甲状旁腺激素功能亢进等)、高尿酸血症、干燥综合征、多囊肾、肾性尿崩症等;后者见于尿崩症、烦渴多饮所致多尿。 鉴别诊断时从以下四点出发:①首先区分高渗性或低渗性多尿,可以测尿比重、尿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②对渗透性多尿测定空腹血糖,血、尿钠,血、尿尿素等,以确定造成高渗性利尿的溶质种类,根据病史,细致体检以明确病因;③对低渗性多尿可通过禁水试验、高渗盐水试验、加压素试验,以明确多尿是肾性、精神性或中枢性的原因;④对肾性多尿通过病史、体检以及肾功能、血清钾、血清钙、血尿酸等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病因。 【返回】
少尿与无尿的病因可分为三大类:①肾前性:由于休克、低血压、心功能不全、脱水与电解质紊乱、重症肝病、重症低蛋白血症等疾患引起肾血流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以致尿量减少甚至无尿。②肾性:见于急性肾小球疾患(如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急性发作、狼疮性肾炎等)、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血管性疾病、双侧肾皮质坏死、慢性肾脏病的急剧恶化。③肾后性:膀胱颈部的梗阻(如结石、前列腺增生)或功能异常(如神经原性膀胱)引起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 在确定少尿前,应首先排除机械性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等)或膀胱功能障碍所致的膀胱尿潴留。确定为少尿后,首先寻找有无肾后性因素的存在,因为这些梗阻因素一旦解除,则少尿与无尿症状迅速消失,肾功能亦随之恢复。其次,迅速对肾前性或肾性少尿作出正确判断,可应用20%甘露醇100~200mL在10分钟内静脉推注完毕,用药后若能排出尿液40mL/h以上则提示肾前性;若每小时尿量仍少于17mL则提示肾性。实验室检查可作出鉴别。第三,对肾性少尿的病因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如急性肾小球疾患引起的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蛋白量常多于2g,尿沉渣有红细胞、各种管型,同时伴有明显的浮肿和高血压;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者,常有发热、皮疹、关节痛、血嗜酸粒细胞增加等药物过敏的全身表现。 【返回】
尿失禁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四类:①真性尿失禁:由于膀胱或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疾患使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过度松弛,以致尿液不能控制从膀胱流出;②假性尿失禁:由于下尿路梗阻(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或肿瘤等)或膀胱逼尿肌无力、麻痹(先天性畸形、损伤性病变、肿瘤与炎症病变等导致调节膀胱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造成膀胱过度膨胀、内压升高致尿流被迫溢出,又称“溢出性尿失禁”;③应力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在用力咳嗽、大笑、打喷嚏、举重物时,骤然增加腹内压,造成少量尿液不自主溢出,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或妊娠子宫压迫、产伤、巨大子宫纤维瘤或卵巢囊肿压迫等;④ 先天性尿失禁:见于各种先天性尿路畸形。 在诊断时首先应确定是否属尿失禁,应与遗尿鉴别,再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明确临床类型和病因。病史中应注意有无膀胱刺激症状、尿石排出史、盆腔手术史、妊娠等。对盆腔脏器、泌尿生殖系统与神经系统应作全面检查。必要时作尿路X线造影、超声盆腔器官检查、膀胱镜检查和膀胱测压等。 【返回】
尿潴留的病因分三类:①尿道狭窄、梗阻:尿道炎症水肿或结石、尿道狭窄、外伤、前列腺增生或肿瘤、急性前列腺炎或脓肿、膀胱肿瘤等阻塞尿道;②膀胱疾病或功能障碍:膀胱结石、炎症疤痕、肿瘤、膀胱颈肥厚等使尿道开口变窄或梗阻;③神经因素: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神经疾患以及糖尿病等所致的植物神经损害。 诊断时根据病史、膀胱胀满的症状及体征,而尿不能排出或不能完全排空时可确定为尿潴留。通过耻骨上部的视诊和叩诊等发现尿潴留后,再进一步通过B超检查和导尿来证实。病因诊断依靠询问有无尿路感染、尿石排出、尿道损伤、前列腺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糖尿病等病史,结合症状、体征以及膀胱X线平片检查、B超和尿道、膀胱镜检查,以查明尿潴留的原因。 【返回】
病理性尿频、尿急、尿痛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是膀胱及尿道疾病。常见病因有:①膀胱尿道受刺激:最常见为炎症性刺激,如肾盂肾炎、肾结石合并感染、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阴道炎。在急性炎症和活动性泌尿系结核时最为明显。非炎症性刺激如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输尿管下1/3段结石等)、肿瘤(膀胱、尿道、前列腺肿瘤等)、膀胱或尿道内异物、膀胱瘘和妊娠压迫等刺激。②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或膀胱壁炎症浸润、硬化、挛缩所致膀胱容量减少。③膀胱神经功能调节失常:见于精神紧张和癔病,可伴有尿急,但无尿痛。 在诊断时除仔细问诊与体格检查外,在寻找病因时,应首先作中段尿细菌培养。若尿菌落数≥105/mL,则尿路感染诊断可以成立,此时应进一步确定上、下尿路感染,可作尿液抗体包裹细菌检查,或尿溶菌酶和尿FDP的测定,必要时作输尿管导尿法或消毒膀胱尿培养法以区别上、下尿路的感染。尿路造影检查可查明尿路异常等尿路感染的易患因素及复发的原因。肾功能测定可以了解肾功能状态和估计病变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及对预后的判断。若中段尿细菌培养多次阴性者,应进一步寻找尿路刺激症状产生的其他原因,如结核、膀胱肿瘤和急性尿道综合征 【返回】
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紅細胞或僅偶爾有個別紅細胞。如果尿液中進入血液,經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顯微鏡下每高倍視野有2個以上的紅細胞,稱為血尿。 【返回】
血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炎、結石、感染、結核、腫瘤、畸形、損傷等。尿路鄰近器官的病變,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盆腔炎、闌尾炎等。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藥物性因素,如服用磺胺藥、抗凝劑,或注射甘露醇等。運動后血尿。 【返回】
血尿的鑒別,除了采用尿三杯試驗區分血尿來源之外,以下方法亦有助于血尿的鑒別。 【返回】
细菌尿即尿中存在细菌。多数妇女阴道前庭部及尿道口内1~2厘米处有来自直肠的潜在致病菌,排尿时,可将细菌混于尿中;性交或导尿时,易将尿道内细菌带入膀胱,引起感染。非特异性感染的致病菌70%~80%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与绿脓杆菌。其余20%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返回】
脓尿即尿中有脓细胞。常见原因有特异性感染与非特异性感染两类。非特异性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积脓、周围脓肿破溃与肾脏相通、膀胱炎、尿道炎及附件器官炎症(如盆腔脓肿、前列腺炎或脓肿)。常见细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其它感染,如支原体、真菌、滴虫、疱疹病毒也可见到。特异性感染主要为结核病与淋病。此外,泌尿系肿瘤、结石、损伤、前列腺增生、神经原性膀胱、尿道狭窄及泌尿系先天性异常等继发感染或造成梗阻均可引起脓尿。
【返回】
气尿即排尿时尿中出现气体,由气肿性膀胱炎或气性肾盂肾炎所致。气肿性膀胱炎是膀胱壁或腔内有气体存在的一种炎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病原菌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包括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酵母菌等,由胃肠道、肺或皮肤为原发灶,经血或尿路上皮损伤处进入泌尿系病变部位,酵解葡萄糖而产生二氧化碳。非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葡萄糖注射或由于留置导尿管,引起膀胱损伤及感染,有利于细菌繁殖。气性肾盂肾炎为常见的暴发性肾脏感染,肾内及肾周围均有气体。常并发脓毒血症、肾积脓、坏死。但临床上较常见的气尿则是来自泌尿系与肠管之间所形成的瘘。除外伤或手术引起者外,病理性瘘多由于肿瘤、结核、节段性回肠炎所致。尿中除有气体外,有时排出粪渣、食物碎屑、瘤块、干酪样物质等。 【返回】
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濾過膜有效濾過孔的半徑約為30埃左右。凡分子量大于6~7万的物質難于通過濾過膜。血漿中白蛋白分子量為69000,分子半徑為37埃左右,因此很難進入尿中,只有分子量小的溶菌 、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輕鏈可以被腎小球濾過而進入尿中。同時,腎小球基膜含有丰富的涎酸蛋白,使其表面形成一陰電荷層,血漿中某些蛋白質雖然分子量不大,但帶有陰電荷;同性相斥,亦不能濾過入尿中,血清白蛋白在血清PH為7.42條件下,呈陰電荷狀態,因而也很難通過。此外腎小管對蛋白尿呈無選擇性地重吸收。
尿蛋白的檢驗方法,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 【返回】
24.小儿尿血见于哪些病?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