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骑回忆录

   

 


 首页自行车旅行            《单骑华夏行回忆录 》      章大钧

返回目录

 

 

骑着单车去   昆明        

 

 

骑游华夏梦

骑行车去乌鲁木齐回来后,我就开始用自己的电脑制作了一部骑游乌鲁木齐的VCD碟片。并通过自学电脑的有关知识,在2003年又建起自己的网站,《泌尿外科医生网站》(http://www.zdj120.com)

网站一开始设有50多个网页(经年10年不断扩建,现有500多个网页)。左半是医学专业方面的内容,右半就是我自行车骑游的内容,主要是骑自行车到乌鲁木齐的骑游日程、骑游照片、一路上创作的自行车骑游诗、以骑游诗为内容的书法、每天盖有邮戳的名信片及媒体的一些报导等内容。通过个人网站这一平台,尤其通过咨询栏和留言薄,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作医疗专业方面的交流,与各地的骑友作自行车骑游方面交流。这样我通过自行车骑游又多了三样收获,即在自行车骑游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自行车骑游诗,回来后又学会了VCD的制作,还学会了自建网站的技术。

自从骑自行车成功到达乌鲁木齐后,我就有了骑单车走遍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打算,而且就准备用这一辆别人看来难上高山的普通自行车骑往全国。为了接受去乌鲁木齐骑行路上老是破胎(一路上破胎十多次)的问题,我将自行车轮胎作了一些改装。在内外胎之间衬垫了一层胎,具体做法是将废弃的自行车外胎中间部分,剪成2.5厘米宽一条橡胶带,垫在内外胎之间,这样等于有了两层外胎,一般的铁屑或玻璃碎片难以刺破两层外胎。在实际使用中证明这办法很好,我在骑往昆明的4000公里中只破过两次胎,破胎的原因还不是锐物刺破外胎,而是所垫的外胎条边缘与内胎磨损引起的。后来我将所垫的外胎条边缘的锐角磨除、磨薄,在内胎外再包一层废弃的内胎皮。这样我的车轮相当于有四层胎,结实耐用,在我骑车去拉萨时,行程6000公里,轮胎一次也没破。后来这付内外胎在去南宁的路上又行了4000多公里,总行程达10000多公里。

本来打算先去西藏,有朋友也建议,趁相对年轻时,先去骑行比较困难的地方,以后可以慢慢再去别的地方。由于还在上班,要抽出时间长途自行车骑行,困难多多,阻力重重。单位工作、家庭事务、社会应酬等多方面因素,各种各样事要应酬,一直不能脱身。直到2003秋天,决定再骑自行车出游一次,但接下来冬季就要到来,去西藏已不适合,于是与骑友于建军商量,决定向西南进军,骑车前往四季如春的云南。这次计划骑游八个省(市),途经杭州、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贵阳到昆明。

出发前一周,我把骑游昆明的消息通过自己的网站及《自行车旅行网论坛》上发布今冬新行动的帖子,并列出了这次骑行经过的各主要城市和站点。消息发布后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骑友和网友的关心和支持,大家为我们的行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尤其是一些在这条路线上骑行过的骑友,详细地介绍路况,气候和当地一些民风民俗,使我们对去昆明一路上各种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成都的网友发帖说在成都等候我们,在昆明的网友说在春城为我们接风,还有扬州、富阳的朋友说要加入我们骑行。看到这么多回帖,使我们欢欣鼓舞,对这次骑行更有信心和成功的把握。

我还准备把每天骑游的情况,包括经过的地方,每天的行程,骑游日记等资料用手机发回家里,再委托人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这样我的亲友、网友可以每天登陆我的网站,了解我们每天的骑行情况,分享我们骑游的乐趣。

 

第三次单骑出征

2003年11月11日,我与骑友于建军再次合作,骑自行车作第三次远征,踏上了前往昆明的旅程第一天出发时有骑友和电视台及报社的记者为我们送行。上路后,先经过嘉兴,以后就沿着320国道骑行。320国道是上海通往云南方向的一条主干道,以后我们大部分时间将在这条公路上骑行。我们自行车远行,第一天往往不顺利,这次第一天就遇上逆风,后来西北风越来越大,骑行阻力很大。第一天又不能太劳累,于是我们慢慢地骑行。经过桐乡、临平,全天骑行120公里,直到天黑才到达杭州,杭州有朋友为我们接风送行。

自从我建了自己的网站,我每到一地又多了一件要做事。我把每天的骑行经过简单地记录下来,还每天写一首骑游短诗,用手机发回家里,委托我的外甥缪海中把我每天骑行日记和骑游短诗当天就发布在自己网站上和《自行车旅行网论坛》的帖子里。这样许多亲友、网友可每天直接从网上了解我们骑行路上的一些情况,同享我们的骑游乐趣,也减少了亲友为我们在路上的担忧。

11月12日,我们骑车经过西湖,先在湖滨公园照相留念。这一次带了新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就在这在西湖景区摄下骑行的动态录像。再沿南山路经花港公园、虎跑泉来到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九溪等地方,而后重新踏上320国道,向浙西方向前进。

近中午时,没想到320国道刚好路过望江山疗养院门前,想到我大学同学方树昌在疗养院工作,他是我们班上的热心人,每次同学聚会都在这疗养院举行。今天路过这里,得打个电话向他问好。他接到电话后要我们上去,我说免了,他说不行,他下山来接我们。昨天到杭州较晚,又有朋友相聚,睡得晚,今天起得晚,又在西湖边上停留的不少时间,上午还没走多少路。本想抓紧赶路,既然老同学这么热情,我们就随他上了疗养院。老同学几年不见,真有许多说不完话。他正在筹划本月底班上的同学再次在这里聚会,我已经骑车上路,不能参加这次同学聚会了,我只有先向他请假。他说:既然不能参加聚会,今天就在这里多呆一会。此话有理,我就安心坐下来,并把自己制作的骑车去乌鲁木齐的VCD碟片送给他,让这碟片代我参加聚会。他说:在同学聚会时一定播放这张碟片给大家看。我们在疗养院休息,老同学为我们接风,热情招待了我们。

下午我们经过富阳,沿着景色秀丽的富春江向西南而行。我们这次骑行路线中,要从杭州钱塘江畔沿江向其上游方向骑行,将要经过富春江、新安江、衢江、常山河等流域。水向低处流,车往高坡走。山鸟齐欢呼,催我争上游。 11月已是初冬季节,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再加上一开始长途骑行,身体状况尚未适应,所以骑起来比较累。但这一路上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早在37年前,也是11月,即1966年11月,我曾与九位同学也沿着这一带步行去井冈山,这次是故地重游,不同的是自行车代替了步行。这天我们骑行100公里,晚上到达桐庐县城。

 

浙西山路的回忆

11月13日,因前两天出发都比较晚,骑行路程不多,今天我们一清早就起来,出发时间也比较早。我们离开桐庐,中午到达建德市区。建德是县级市,这里有新安江水电站,又有千岛湖风景旅游区。我多次来过这里,最早是1966年11月,我们步行长征去井冈山时路过建德。那时作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刚建成。我们步行来到水电站,厂方专门有人负责带领我们登上水库大坝,及机房参观,介绍有关情况。后来几次是因参加学术交流会和到千岛湖旅游而来建德。这次骑车经过这里,只是在此休息用午餐。

下午是缓缓上坡,又遇上逆风,骑车比较费劲。过了龙泉县城,风更大了,骑车很费劲,车速也比较慢,计划晚上到达衢州,看来天黑前到不了目的地,但已经离龙泉有一段路,也只有顶着风向前行。今天已经走了120多公里,估计还有20多公里路要走。骑友对我说:这山区的天气就是怪,一般都是白天风大,到了傍晚风就小了,这里来个相反,傍晚风大起来了。我们就停下车来,休息一会,并吃些自带的干粮,补充点能量,准备再把最后的路拿下。我对骑友说:现在有这么好的公路,我们不用怕。

记得当年我与同学步行去井冈山时也走过这里,那时建德到衢州没有公路,都是山区小路。这些路约一米宽,当时也算是县际交通的大路了,路中间铺了一长条状石块,石条宽二十多厘米,长一米多,一块块石条连接起来,随着山间小路弯弯曲曲,蜿蜒几十里长,沿途还有小路连着附近的各个村庄。这些石块为雨天行走带来的许多方便,而更重要的是当地人用来驾独轮车运载货物,独轮就在这长长的石条上滚动,一路上发出吱吱呀呀响声。这些石条经车轮长期磨损,中间都有一条几厘米深的沟。这小路上有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在地驾着牛回家去,比我步行可舒服多了。还有身体白胖,头与尾部呈黑色的金华两头乌肥猪,扇动着两只大耳朵,不停地哼!哼!哼着小调,大摇大摆地走在这小路中间。它是这里的主人,我们只能靠边走。这是放养野外的金华两头乌良猪,这种猪腌制的火腿质量特别好,金华火腿的品牌就是靠这种猪名扬四方的。

现在这种小路和这种景观再也见不到了,这里经济发展迅速,当地山村都盖起了四、五层的楼房,乡村的公路筑得宽敞平坦,四个轮子的机动车代替了当年的独轮车。

天色将晚,我们又继续赶路,由于衢州的进城路段正在修路,又减慢了我们的骑行速度。转过一座山头,天完全黑了,幸亏这里往来车辆很多,路边的建筑和灯光也多,这样,我们又行了一小时,终于到达了衢州市区,全天起早摸黑骑行了150公里。

衢州是一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重镇,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我是第二次来衢州,第一次是1966年步行来到衢州(那时称衢县),记得到衢州要翻一座大山,我们走了一天的山路,很多人脚踝部都肿了,脚底起了泡,两腿很酸痛。我在上山小路上又扭伤了腿,走路一拐一拐的,这天是我三个月步行长征路上唯一的一次掉队。这时来一群小学生,他们是放学后专门来做好人好事的,特地为参加的步行长征的队员带路和帮助走路走累的人和女队员背行旅包的。几个小学生看我背着行旅包走得很累,就说:大哥哥,我们帮你背。我不让他们背,他们几个人上来抢我了包就走。还有两个人陪着我一起走,一直把我带到了长征接待站,帮我背包的同学早在那里等候,让我对他们感激不已。当时不管成人还是小孩,做好人好事的现象的很普遍,人际间充满着信任与友爱,让人长期怀念。那天步行95华里,是我整个步行长征途中腿痛最厉害的一天,有不少人因腿痛而退出了步行长征,而我们长征队的同学都坚持着。说也奇怪,我过了这最痛的一关,以后一直步行到广州,不再有脚痛的事发生。现在骑自行车也一样,过了最痛的一关,以后的万里骑行就还过如此了。其实做其它事情也一样,有的人因受不了痛苦和挫折而放弃了。只有坚持不懈,度过了最痛的一关,胜利就是属于你的。

11月14日,我们离开衢州,继续沿320国道朝江西方向前进。衢州盛产衢桔,这一路上,公路两旁几十公里的山坡上都种植了桔子树。金秋十月正是秋收季节,抬眼望去,黄橙橙的桔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色的光芒,一阵风吹,送来阵阵清香。硕果累累的树枝沉甸甸弯在路旁,金色的桔子就挂在头顶上,我和骑友在路边骑过,每人伸手摘一个,其感觉比吃一个更甜美。我取出摄像机,把这欢乐的场面录下来,还照了好几张相留念。在这样的环境中骑行,心情舒畅,也就忘记了疲劳。

我们中午来到了常山县,这里盛产胡柚。胡柚树很高大,我们看到有人架起梯子在采摘。在一家大院的场地上,金球状的胡柚堆成小山似的,有几个妇女正在洗刷。当地人介绍说:胡柚经洗净、晾干、上蜡、包装后再运往各地销售。胡柚起源于常山县青石乡胡家村,其果脆嫩多汁,酸甜适度,甘中微苦,鲜爽可口。据说胡柚还有清凉祛火,镇咳化痰,养颜益寿等功效,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进入江西

14日下午,我们沿320国道,出浙江省界,进入了江西境内。这一带城市密集,在进入江西到南昌的300多公里间有玉山、上饶、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东乡、进贤九个城市及县城,由320国道和浙赣铁路连成一串,其集密程度其它地方所没有的。这里自然环境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江南鱼米之乡,又是全国商品粮基。这里还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

这是我第二次穿越这一地带,早在1966年11月我与同学步行到南昌、井冈山时曾走过这里。那时从浙江的衢州到江西南昌还没有公路,我们从衢州到离南昌,一路上都是沿浙赣铁路线步行。现在交通发达,有了320国道后,还建成了高速公路。

进入江西省后,我们先经过玉山县城,晚上到达上饶市,全天骑行130公里。我是第三次来到上饶,第一次是1966年步行而来,当时从平湖出发到江西上饶用了26天,去掉游览和休息时间,实际步行了12天。我们在这里停留了两天,两次到茅家岭革命烈士陵园和上饶集中营参观。那时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我们十位同学还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张黑白老照片我一直很好地保存着,并将这照片放在我自己网站的徒步广州行一栏中。第二次来上饶是1997年5月乘坐汽车来上饶。三次来上饶,每次的交通方式都不同。

11月15日,我们离开上饶,继续西行。自320国道进入江西后,这一带路况很差,水泥路面破损严重,破碎的水泥块七上八下的,骑车颠簸得很,有时难以骑行,要下车推行。由于高速公路的建成,过往的机动车大多上了高速公路,320国道很少有车过往。公路旁多处可见废弃的空房,尤其有些山区路段,公路两旁几十间房屋,人去房空,门窗破碎,门前场地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房屋是原来建造在公路旁的商店、饭店、旅店、修车铺、加油站等建筑,从这众多的房屋可以推测,这里曾有辉煌的历程。有诗为证:

高速新路架半天,唯苦旧道两边店。

昔日闹市不再有,只留空房在山间。

事过八年后,2012年1月我再次骑自行车经过这里时,这公路又被重新修筑,路面更加宽阔平坦,公路旁空房明显少了,这里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这一天我们先后经过横峰、弋阳、贵溪三个县城,晚上到达鹰潭,全天骑行130公里。鹰潭是一座有3600余年历史的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鹰潭是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型城市,赣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11月16日,我们离开鹰潭,上午经过余江县城,中午到达东乡县城。东乡人杰地灵,是十一世纪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故居,市中心有王安石的雕像。我们在东乡休息用午餐。晚上到达进贤县城,全天骑行90公里。

 

四过南昌

11月17日,我们一早出发,中午到达南昌市区。我们从11月11日从家里出发,经过七天骑行,总行程780公里,来到了江西省首府南昌市。南昌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我是第四次来到南昌。第一次是1966年12月5日步行到达南昌,当时在这里停留了四天,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舘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烈士墓、江西共产主义大学等。第二次是1991年9月乘火车去庐山参加一个医学学术交流会时经过南昌,那时作为我国三大明楼的滕王阁刚重新建造不久,我去攀登了这雄伟的建筑。第三次是1997年5月乘坐汽车赴井冈山参观时经过这里,跟同车伙伴再次登上了滕王阁。这次是骑自行车而来,四次来南昌的交通工具都不同。

到了南昌,我与于建军先骑自行车在市区环行一圈,路过南昌八一广场,我们在八一起义纪念塔周围参观游览,并照相留念。我们在南昌市区吃过午饭后,两人一起来到了滕王阁。滕王阁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巅峰代表,始建于唐代,1500年来重建了29次。最后一次于1989年重建。我是第三次登滕王阁,1991第一次登滕王阁门票只3元,1997年第二次登阁门票为25元,这次登阁门票又升为50元。房子一次比一次旧,票价一次比一次高,我保存着这次门票,留作纪念。

我与骑友登上滕王阁,向东北望去,是我们一周来所骑行过地方。这一周虽无大山,也却穿越了无数的山岭和高坡,而且多数天气是逆风,是我们骑行最感疲劳的一周,行程才700多公里。而再向西南眺望,我们此行的目的昆明和滇池,路遥遥,雾茫茫,还有十万大山十万河,3000多公里路似乎远在天边。但我们有意志去翻越,有信心去完成。我作诗一首,放在我自己的网站上和《自行车旅行网论坛》帖子里,既表达了自己去完成这次骑行的信心,也鞭策了自己以后的行动。许多亲友和网友每天登陆我的网站,看了我帖子和每天的骑行日记,为我回帖留言,为我鼓劲,为我加油。

登滕王阁

携友同登滕王阁,遥望南天放声歌。

莫愁路远千万里,车到滇池尽开喉。

游览滕王阁后我们又参观了八一纪念馆,这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记得1966年我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在纪念馆大门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要排好长时间的队才能进去参观。进入纪念馆参观,各展览厅里人头攒动,站在后看不清东西,只能随人流而行。现在已接近傍晚,参观者寥寥无几。于建军是第一次来南昌,他是个军事迷,对有关军事的内容特别感兴趣,他对每个展厅都看得很认真,很仔细。我们参观了很久,一直到工作人员准备关门下班时才结束。

 

穿越赣西山区

11月18日,我们先来到赣江上的八一大桥。赣江是长江下游最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全长1200公里,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其字是江西省的简称。我们在这里停下来观看赣江两岸的风貌和大桥下的流水与沙洲,勾起我青年时代的回忆。37年前,我和几位同学就是从南昌沿着这赣江西岸徒步南行,经过丰城、樟树、新干到吉安,再渡过赣江走向井冈山。在这赣江两岸,我和同学们流过不少的汗水。三十七年过去了,真是弹指一挥间!以赣江为背景,我让骑友为我照一张相。

过了赣江,经过新建县,该县位于赣江西岸紧靠南昌城区。随着南昌市区的发展扩大,这里发展很快,正与南昌市区融合成一体,像是南昌外围的一个新区。我们穿过新建县城区,来到了城西南的郊外,这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环境幽静,空气清醒。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一会,而后我们继续沿320国道继续前进,随赣江的支流锦江向其上游方向攀登,总体上是缓缓上坡,中午经过高安县城,我们在这里用午餐。下午继续上坡,晚上到达上高县城,全天骑行120公里。

11月19日,一早就下起雨来,雨量中等,这是我们骑车上路以来第一次遇上下雨天。我们穿上雨披,继续上路,上午跨过锦江,一路缓缓上坡,向赣西北山区挺进。320国道在山间穿行,一路上雨越下越大,由于下雨和缓缓上坡,我们放慢了骑行速度,中午到达万载县城。

320国道在万载继续向西南方向经过湖南,向贵阳、昆明方向延伸。我有骑车走遍全国各省(省城必到)的打算,这次骑行计划中还要经过长沙、武汉、重庆和成都。这样我们在万载离开了已经骑行九天的320国道,转323省道向西北上栗方向前进。我们进入赣西北山区的纵深地带,这里山峦起伏、群岭竞秀、植物苍翠,景色秀丽。由于一直下着中雨,又是翻山上坡,我们没有在这一带拍摄。经过山上的株潭镇时,我们停车在这镇上休息。万载和株潭一带是革命老区,这里有原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其他省直机关旧址。离开株潭,开始下坡。雨渐渐停了,我们脱下了雨披,在山旁休息。雨后的群山更加翠绿,峰峦间几缕乳白色的云雾随风飘移。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深深吸一口气从心底感到一阵凉爽。我们在大雨中翻山越岭,傍晚到达上栗镇,全天骑行100公里。过赣西:风雨未能阻,山岭没敢堵。付出一身汗,换来二百路。

进入湖南

11月20日,我们离开上栗,转319国道北上,没多久我们遇到一对骑自行车的老夫妇在公路上休息。我们也停车休息,同是骑车人,一见如故,与他们热情地交谈起来。他们来自江苏徐州,男的身材高大,体力充沛,女的圆圆的脸,挺有精神。老夫妇俩人都已经退休,俩人都爱好自行车骑游,他们离家已经一个多月。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退休女士长途骑车的,她一路上不辞辛苦,已经骑行了1500多公里,我们很敬佩她,向她表示敬意。他们一路骑行,一路游玩,在南昌就停留了一星期。从南昌过来,昨晚也住在上栗,他们起得早,骑在我们前面。他们计划到长沙后再往南行,准备去海南岛。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我还为他俩摄了录像。在骑行结束后,我又通过徐州自行车骑游网联系上了他们,并把路上的录像通过网络传送给了他们。他们收到后很高兴,还约我们去徐州游玩。

我们四个人一起骑行一阵,便出江西省界,进入湖南境内。他们都退休了,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骑,再说年纪也大了,不适宜快骑。接下来要翻越一座山,他们俩位老人还要休息一会,我们假期有限,只有告别了他们,匆匆赶路,向山上骑去。

事隔12年后,我与骑友于建军去辽宁铁岭,在“中华骑游达人”领奖地我们四人又奇妙相遇了。他们夫妇也都评上“中华骑游达人”,但我们走在一起已互不认识,我只听得一位女骑友说是徐州人,就向她打听我们十多年在湖南骑游途中相遇的一对徐州老夫妇。只见她思索了一会对我说:“你是不在说我啊?”我连忙打开手机,找到了我网站上的那张四人合影的老照片让她认。“对!就是我。”她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忙把老头叫来。我也把于建军叫来,四人再次相遇,激动得不得了,又一起合了影。《骑游天下》杂志还专门为我们的奇遇写了一篇报导,还附上前后两张四人合影。

上栗、浏阳都是鞭炮烟花之乡,鞭炮烟花生产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这两天骑行路上,到处可见到具有规模的鞭炮烟花制造工厂。在沿路销售商铺中,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形形色色的商品堆积如山。

我们翻过一座小山,中午到达浏阳。浏阳因县城位于浏水之阳而得名(山的南侧或河的北侧为阳),浏水又因浏阳闻名后被称为浏阳河。曾经一曲优美的《浏阳河》,更是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我们在浏阳吃过午饭后,来到浏阳河大桥上,我们在大桥上摄像留影。浏阳河弯弯曲曲流经湘东几十里,我们以后还要多次骑车跨越。离开浏阳和浏阳河,我们继续西行,全天骑行110公里,晚上到达北乡镇。

2003年11月21日,我们沿319国道西行,中午跨过湘江,到达长沙市区。我们从家里出发,历时11天,总行程1260公里,到达湖南省首府长沙。这是我第三次来到长沙。第一次是步行来长沙,1966年11月6日我们从浙江平湖出发,经南昌、南下到井冈山、再北上到萍乡安源,而后入湖南,历时近两个月,于1967年1月3日到达长沙。第二次是1998年去湖南衡山、张家界、岳阳等地旅游路过长沙。这次则是骑自行车再次来到了长沙。

 

重游韶山和桔子洲

我们在长沙住下后,下午我与于建军一起乘公交车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我是第二次来韶山,第一次是三十七年前步行到长沙后再步行到韶山的。这次陪骑友再次参观韶山,这里与南昌的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冷清场面不同,来韶山参观的人群还是不减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对毛主度的无比崇敬和怀念,如潮水般涌来。与三十七前相比,故居没有变,周围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记得当时故居后面的山上多数是些小松树,估计多数还是解放后栽种。而现都已长成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森林。原来周围还有一些用土坯砖建成的民房,现在都以现代建筑所替代。当年步行到这里,只盖的了个参观韶山留念的纪念章,也没有照相,这次就要多照几张留念。

11月22日一早,我们骑车来到了位于湘江中的桔子洲。桔子洲位于长沙市区湘江的江心,是湘江下游的冲积沙洲。桔子洲呈长条状,四面环水,有数公里长,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1966年我曾与同学步行来过桔子洲。那时湘江上没有大桥,到桔子洲要经由几十条木船排列组成的浮桥上过。我再次来到了桔子洲头,故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游览桔子洲后,我们又踏上了远征之路。在长沙市区,再次跨过湘江大桥,来到湘江西岸,准备上107国道去武汉。现在城市扩大,新路又多,从一个大都市出来,问路上国道是一件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我们几经问路,又三次跨过了弯弯曲曲的浏阳河,经过半个多小时,终于上了107国道。

107国道是北京通往广州的一条南北主干道,公路很宽阔。但我们骑车经过时,很长一段路正在修建,路面高低不平,路上尘土飞扬。但既然上路了,这些都无所谓了,真正不方便的事以后还有的是。中午,我们到达弼时镇,这是以新中国开国元勋任弼时的名字命名的。该镇上建有任弼时纪念馆。纪念馆展出了近200件珍贵文物和照片,展示了任弼时同志在建团、建党、建军、建国四个方面的丰功伟绩。我们在这时休息用午餐,并参观照相。

下午经过的公路一半已经修筑完成,骑行不受影响,但风更大了一些,我们翻过一个小山坡,傍晚到达汨罗江南岸的新市镇。京广铁路经过汨罗市,而107国道在汨罗市的西侧新市镇经过,我们就在新市镇找了一家旅馆住宿。汨罗江因古代诗人屈原而闻名于世。战国末年,楚国诗人屈原因为反对楚王的对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罗江畔,在这里他写出了《离骚》、《天问》等最重要作品。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时作《怀沙》而自投汨罗江。据说,现在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重操旧活-驾牛犁田

11月23日,我们骑车先过汨罗江,一路向北而行,中午到达新墙镇用餐。下午骑行途中我看见公路右侧三百米有农民正在犁田。现正是冬耕季节,在湖南农村,还可以看到牛耕田的景象,在我们家乡牛耕田已消失近三十年了。三十多年前,我作为知识青年插队在当地农村。犁田在所有农活中也算得上是一种技术活,又要力气,又要技巧,当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学习犁田,才熟练地掌握了犁田的技术。今天看到当地农民在犁田,心里痒痒的,就想去试试。我把自行车停在公路旁边,带上摄像机,从田埂小道上走了三百多米,一直到犁田的农民边身边。我说明来意,向这湖南老乡提出让我犁田的要求。这位湖南老乡非常热情,当场答应,并把牛和犁田工具交给我使用。我右手扶犁把,左手牵牛绳,并握住牛鞭,喊一声:驾!开始犁田了。这是条大水牛,向右转过头来向我看了一下,见我这个陌生人,先犹豫了一下。我右手扶犁柄,左手拉牛绳,将右转的牛头拉直向前,高举牛鞭,又大喊一声:驾!大水牛终于听话了,它拉着犁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扶着犁把跟在其后,也一步一步向前进。犁田时,对犁柄的左右摆动来调节使所犁头的方向,用犁柄的抬高和压低来调节翻土的深浅。犁田时还要利用数学中三点一直线的原理,看住犁头、牛头和田岸另一头的某一点,始终控制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使犁线挺直,翻土均匀。这大水牛还真让我制服了,重操三十年前的旧农活仍然这么顺当,让我喜出望外。我让老乡为我录像,以后我还把这段录像视频放在我的网站上。这些录像一直是我长期保存的珍贵资料,也是我骑车回来制作骑行VCD的精彩片断。

能重操三十年前旧活,成功地完成了一次驾牛犁田,让我非常高兴,也是我骑行路上的又一收获。刚才还全身疲乏,躺在草堆旁休息,现在精神好多了。

 

重登岳阳楼

我犁田结束后,又与骑友上路了。全天的骑行任务不重,计划骑行80公里,到岳阳市去攀登岳阳楼。我们翻过一个山坡,下午三点就到达了岳阳市区,我们一直骑车到了岳阳楼景区。我五年前来过岳阳旅游,攀登过岳阳楼,这次骑车而来,既是陪骑友登楼,也是自己作故地重游。

岳阳是一座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洞庭湖之滨,依长江、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是一个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地方。

岳阳楼耸立在岳阳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最早为三国东吴所建。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另有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我与骑友一起登上岳阳楼,仔细欣赏了这120多年前古建筑。拜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课文,在这里复习一遍,温故而知新。我们又登上顶楼,面对辽阔无际的洞庭湖,极目远眺。平静的湖面一直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有一只小船正从湖面上驶过,船过之处,留下了字形长长的两条水波。黄昏将近,太阳离湖面越来越近,像一个红红的火球,散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辉,照在湖面上金光粼粼,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我们在岳阳楼上乐而忘返,一直到太阳落入洞庭湖面后才离去。

11月24日,由于前一天中午吃坏了肚子,晚上拉肚子一次,早上身体有些软弱,我们起得晚,早晨出发得也晚。我们穿过一些山路,中午我们到临湘县城。临湘位于湖南湖北界,属县级市,有湘北门户之称。我们离开临湘不久,便出湖南省界,进入湖北省境内。

下午三点多经过赤壁市,赤壁因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军,周瑜和诸葛亮合谋,动用火攻,以弱胜强,大败曹操而名闻遐迩。我们看到这里的山土呈红色,故称赤壁。这一路上有许多有关三国的精彩又经典故事,为以后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所借鉴,也是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内容,仍为当代国内外政治家所关注。

我们来到赤壁后,看看时间尚早,于是继续向前,晚上到达官塘驿镇,全天骑行120公里。

 

报警110

11月25日,我们继续沿107国道北上,上午经过咸宁市,路过汀泗桥。汀泗桥是咸宁境内的军事要隘,武汉南面的第一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等北伐军同驻守汀泗桥吴佩孚的北洋军在此展开一场空前激战,大败北洋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这里有汀泗桥北伐战争遗址,供军事爱好者和游客参观。

这天白天骑行很顺利,可是到了傍晚,就在到达武汉郊区的时候,我与骑友于建军失去了联系。在107国道上,接近武汉50公里时,往来各种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我们车速明显放慢,有时还遇上堵车。我骑车在前面,骑友在后面,相距几百米乃至几公里也是常有的事,一般到晚上总可汇合到一起的,万一碰不到还可以用手机联系。已经到达武汉郊区,我正随107国道,沿着长江南岸向武汉市区前进,准备经武汉长江大桥到长江北岸的汉阳住宿。冬天日短,下午五点多钟就感觉天色已暗,我就在路旁等骑友上来。等了一段时间,不见他上来,我就慢慢地骑车,边骑边等。看看天色将黑,仍不见他的影子。我给他发短信无回复,打电话对方已关机。我想可能是断电了,我就在这里等吧,再说已进入市区,路旁每隔一、两公里就有公用电话亭,如果他手机没电,可以通过公用电话与我联系的。我就在路旁找了个可坐的地方,一边休息,一边等他。

进入武昌市区,正值下班高峰,马路上车辆和行人又多,望不到很远的地方,也不敢走开,生怕两人错路。开始还是休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是不见人过来,这不对呀,不可能相差那么多距离,难道有什么意外发生。想想也不会,都是走南闯北的人,不会有事的。坐下来再等一会,现在坐在这里已不是休息,而是焦急地等待了。天已黑,我在等人,也有人在等我了,我就在手机写上写了到达武汉几个字,发送给妻子,估计她已等久了。

此时,说是等,实是坐立不安,心想,即使手机停电,沿途每隔一、两公里就有一部公用电话,总得给我通个电话呀。等了两个多小时,时间快八点了,肚子也饿了,但也不想吃饭。怎么办呢?这路上车辆又这么多,会不会真有什么意外呢?已与他打过好几个电话都不通,我还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报警了。但想想也不妥,犹豫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是决定报警。我打了110报警电话后,一会儿警察就来了,问什么情况,我把情况反映了一下,警察对我说,他们没有收到这一带有关车祸与其它意外情况的消息。听了这些至少减轻了我心头的压力,但骑友去哪里了呢?我还是放心不下。警察离去,我一个站在马路旁,真不知所措。又过了二十分钟,电话来了,我赶忙接听,一听是于建军打来的。原来他手机断电,收不到我的信号,在骑行路上见到市区外围的长江上建有一座新桥(武汉白沙洲大桥),虽然没有正式通行,但看见有些车辆在这新桥上行驶,就走了这条近路,未经武昌,经这座新大桥直接到了汉阳。我骑车过来也看到了这条新建的大桥,而我是按计划走107国道的。我问:你为什么不给我打个电话呢?他回答说:过了这桥是一条在建的新路,路边没有公用电话。谢天谢地,没事就好了。

既然骑友已经到了汉阳,我就登上自行车向武昌市中心骑去。骑了一段时间,看到了长江大桥的灯光,就沿长江边一直骑到武汉长江大桥下。这时我人已疲劳,肚子又饿,头脑也混了,到了这大桥下,虽有台阶可上,这台阶很陡,要到桥面上有近二十米高。现在这样子,空身登上去也不容易,还要带一辆自行车和旅行包就更累。如果骑车上桥,这晚上又不知从哪里绕道上去,即使问路,也不容易。想想累就累一点,既然到了桥下,又有台阶可上,还是这里上去最快捷。这大桥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台阶又窄又陡,最窄的台阶还没一脚宽。我提起自行车上台阶,前轮顶着上面的台阶,不好上,搞不好会连人带车一起摔下来。我斜着身体,这样减轻了台阶陡的影响,咬咬牙,上了第一个平台,停下来喘口气。既然提着车不好上,我就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又上了第二个平台。还有两个平台要上,这时好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既然到中间,总要从这里上去了。我休息一会,把旅行包卸下来,把自行车和旅行包分两次带上去,这样上去可以省一点力。就这样将自行车和旅行包分开搬到了桥面上。这时长江大桥上已灯火辉煌,我随着大桥向汉阳骑去。这是我骑车途中第三次过长江,第一次是2000年骑自行车去哈尔滨时经南通乘渡船过长江,第二次是2001年骑车去乌鲁木齐时经南京长江大桥过江。连以后骑行途中总共八次过长江,这一次过长江是最累的一次。

骑过武汉长江大桥,我来到汉阳,找到了于建军已入住的旅馆,这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了。两人相见,好像经历了一场大难,感慨万千,也没多说话,我见床就躺下。骑友说我们先去吃晚饭,我说先让我躺一会再说。

吃过晚饭后,人总算恢复过来了,我还得完成每天的作业,简单地写一段当天骑行情况和一首骑游短诗,把这些内容发给家人,再发布到我的网站和《自行车旅行网论坛》的帖子里,让每天上网关心我的亲友和网友也放心。尽管上武汉长江大桥累得难受,但一路上不顺利的事我都不会告诉家人和亲友,以免他们为我担心,我还是强作笑容,在骑游诗中加上了一个字。

单骑到武汉

初冬时节上大道,莫秋路险与山高。

披风戴雨三千里,笑踏长江第一桥。

11月26日,我们在武汉休息一天。我十二年前曾来过武汉,这里的主要景点也都参观过,游过武昌的东湖景区,登过蛇山上黄鹤楼,从武昌随长江大桥步行到北岸的汉阳,游过归元古刹、琴台,又逛过汉口的大街。今天又是遇上下雨,让于建军一个人去游玩吧。我人感觉很疲劳,出来半个月还没午睡过,今天就好好睡个够。武汉也是我们骑行途中的一个大站,傍晚与骑友一起上长江大桥步行去武昌,来到长江边上,黄鹤楼下的一家小酒店,来一锅武昌鱼,再喝上几杯,松松筋骨。

 

夜里家中来电

11月27日,离开武汉,我们改换到318国道上,向西朝重庆、成都方向骑行。这一带是江汉平原,道路宽阔平坦,今天又是顺风,且经过在武汉一天的休息,体力得到了恢复,一路骑行很轻松。中午我们在一个小镇上用餐,午后不久又经过了仙桃市,这是个县级市,处于江汉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物产富饶,盛产粮棉,属鱼米之乡。尽管是初冬,这里可见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随风荡起阵阵绿色微波。公路两旁高大的树木组成了绿色的长廊,有些地段,公路两边树木的枝叶已相插在一起,组成长长的绿荫。我们在这绿荫下骑车,也是一种少有的享受,把一路上的辛苦和疲劳都忘得干干净净,把这秀美的景色都留存在这次新买的摄像机里。

在这江汉平原上,我们一天骑行150公里,晚上到达潜江市。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素来以水乡园林著称。地上盛产粮棉,地下富藏油气。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

我们夜宿于潜江一家旅馆,夜里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卫生间墙上的电热器突然掉下来打在她头上,痛得很。我听了很紧张,问她要不要紧,我家就住在医院旁边,到医院去拍片查查。她说,等等再说。要是我在她身旁,也许还好一些,现在我远在数千里之外,真有点担心。她又说我走得太远了,一个在家本来就有点担心,还要担心我,有点委曲,她哭了,让我不知所措。想想也是的,我一个人在外,天不怕,地不怕的,也没感到怎样,她在家却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别人都说我自行车走得很快,一会儿到了南昌,没多久又到了武汉,唯一是她感到时间过得太慢。因为只有她时时牵挂着我。过了一会儿,我打电话问她好点吗,她说好点了,明天再说吧!那天晚上我也睡不着觉,于是就写了一首诗。

热血男儿志四方,多情佳人独守房。

遥隔千里心相印,凯旋归来倍补偿。

第二天早上我再打电话问她怎样,她说好点了,估计没什么大碍,这下我才放心了,于是我就把晚上所写诗通过手机发给她,她说收到我的诗,很高兴,很激动,病也好多了。

荆州随感

11月28日,离开潜江,继续沿318国道西行。我们中午到达荆州市,荆州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历史上曾为楚国故都,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荆州古城。这里曾是三国的古战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这里有关帝庙,荆州人敬仰关公,已成了千年不变的习俗。而荆州以外的人还常用另一个典故大意失荆州来告诫世人。对我们骑自行车远行的人来说,后一个典故尤为重要,我写骑游短诗一首:

过荆州随感

单骑万里走,平安百事首。

莫忘千古训,大意失荆州。

由于我这次出发前将自行车轮胎经过改进,在内外胎之间衬了一层外胎条后,不像两次骑车远行,一路上接连破胎。这次从家里出来,骑行1800多公里,这中间轮胎没有破过,到了荆州第一次发生了后轮内胎破损泄气。我在荆州路途寻找自行车修理摊位,一路上没有见到修车摊位,看看快要走出市区了,我就在一处公用电话铺门前停下,这店铺里有七、八台电话机,有好几个在这里打电话。我问店主,附近哪里有修自行车的。他说:这附近没有修自行车的。我问他那里有修的,他回答要返回城里去修。他问我从哪里来?我告诉他从浙江来,准备去昆明。正当我为难时,他说:我来帮你补胎。说着,他从屋里拿出补胎的工具,就在店门口为我补起胎来。车轮卸下后,我发现内胎并不因外胎被刺破引起的,是因衬垫的外胎条经剪刀裁剪后边缘呈直角,与内胎长期磨擦而破损的。这下我知道了,下次将衬垫的外胎条边缘的锐角磨除,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

下午我们沿长江的北岸骑行,公路一直在缓缓上坡,晚上到达位于长江北岸的枝江市,全天骑行120公里。枝江为县级市,位于江汉平原西缘,这意味着我们骑行了两天的汉江平原的路途已经结束,以后将要进入山区。

 

骑游葛洲坝

11月29日,离开枝江,沿长江北岸骑行几公里后长江向南弯曲而去,公路没必要随长江去绕一个大圈,但要直走也不那么容易,长江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大山挡道才弯向南去,要想走直路就得翻越这座山。这里山高坡陡,骑车比较累,我们翻过一座山后又来到了长江的岸边。没行多久长江又向南弯去,我们又翻过两个小山坡,再次靠近长江。这样我从长江的下游行到达长江的中游,以后还要去长江的上游,不断地上坡下坡,而且海拔在不断地提升。我们中午到达猇亭,猇亭是个古镇。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因此地建有一座造型优美的小亭,小亭上的雕像既像虎又像犬的模样,称为猇,即名为猇亭。猇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三国时期著名三大战役之一的吴蜀夷陵之战(另两次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现在,在这里建有一个仿古战场旅游景区,我们在这里参观、游览、照相。

下午我们随318国道,继续沿着长江北岸向西行,到达了宜昌市区。我们继续沿江而行,一直骑到葛洲坝旁。看到葛洲坝上行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过,这太好了,我们可以骑车上葛洲坝参观游览,而后再从葛洲坝骑车过长江,不是更有意思吗?我和骑友很高兴地骑车上了葛洲坝,我们停下车来,好好观赏大坝两边的景象。三年前我曾随旅游团来过宜昌,当时并没有上葛洲坝参观游览,只是乘坐长江轮在江中过葛洲坝,现在骑自行车上葛洲坝观看,别有一番情趣。大坝的上游方,水位很高,走到坝边上,江水就在脚下。而转身走到下游方观望,江水却在脚下几十米的深处。这样的水位落差,构成了一幅壮观的场面。刚才低头俯视的长江轮由几十米深处渐渐升起,并越过大坝。这时则要抬头仰望这庞然大物,看着它慢慢向上游驶去。

在大坝上参看长江两岸的景色,又是另一种感观。长江两岸群山起伏,莽莽苍苍,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我们在这里尽情的参观游玩,照相留念,并摄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场面。骑友一直走到大坝平台的尽头,在那里观看长江轮过大坝的场面和大坝闸门的开启和关闭。

我们在大坝游玩了半个多小时,而后骑车越过葛洲坝,到达了长江南岸。这是我们骑行途中第四次过长江(第一次在南通经长江渡轮过江,第二次经南京长江大桥过江,第三次经武汉长江大桥过江),这次经葛洲坝骑行过长江,又是一种新的过江方法,别有意义。在长江南岸,我在沿江大道上骑行,回头从远处再看葛洲坝,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观,我们又在这长江南岸照相留念。

当我们重新走上318国道,准备继续前进时,于建军的自行车出了故障。我们先在山路口找到一个修自行车摊,准备让他修车。他一看骑友的捷安特车,告诉我们说,这辆车他不会修,他这里也没有配件。我们问去哪里修车,他们告诉我们,到山下长江渡口旁有修自行车的摊位,可以去那里问问。我和骑友就推车下山,到了江边,找到了这个修自行车的人。他看了这车,摇摇头,说他不会修,要修必须到宜昌市区去。这下让我们傻了眼,我们刚从宜昌过来,难道再宜昌?我和骑友两对视了一回,怎么办?没办法,只有重新回到宜昌市区找修车的。这里有渡江轮船,我们就等渡轮过来后,乘船回到了宜昌市区。

于建军找到了一个自行车修理摊,让其帮助修车。天色已晚,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就在宜昌沿江大道旁的公园里休息游玩,尽情地欣赏这长江岸边由红日、晚霞、群山、江水构成的一幅艳丽多彩的山水画。

 

难骑的鄂西山路

11月30日,我从地图上查到,长江三峡其中最险的西陵峡距宜昌西郊只有五公里,我对骑友说:我们既然到了长江三峡,我们骑车去西陵峡游玩。他听了也觉得很好,于是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全长193公里。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西陵峡为三峡最险处,礁石林立,浪涛汹涌,两岸怪石横陈,滩多流急。我几年前曾从宜昌乘坐长江轮到奉节,经水路游览过长江三峡一带,今天骑自行车在陆路上游一段也另有情趣。我们骑车出宜昌西郊,随长江北岸一条新修建的夜明珠路,先到达了三游洞,这里山雄水秀,绿树成荫。以后我们来到了白马洞,这里有欧式建筑的广场,周围林海茫茫,小溪潺潺,我们穿行于苍翠林间,聆听百鸟鸣唱。我们在这里游玩照相,后又继续向纵深骑去,只见四周群峰挺拔,气势磅礴,雄伟险要。这里山高坡陡,比我一路上遇到的陡坡还陡,这些坡骑车很困难,要使劲踩车才勉强能上。我们受优美景色的吸引,还是奋力前进,一直向纵深骑行了十多公里,这里旅游的人少了,我们才停下车来。我们在山溪边散步嬉水,又在古树旁照相留念。

骑游西陵峡后,我们又骑车原路返回,中午回到宜昌市区。已经在宜昌过长江时走过葛洲坝,乘过渡船,这次我们选择了经宜昌公路大桥过长江。这次在宜昌过长江,实际上来回走了三次。再次到了长江南岸,我们就在宜昌长江大桥旁的一家餐馆吃午饭。

下午我们继续沿着318国道,进入了山高坡陡、道弯路险的鄂西山区,也称巴东山区。过了长江南岸新建的沿江公路,进入一个山口,水泥路消失,前面的公路变得狭窄而陈旧,路面破损严重,这还无所谓,而上下坡都很陡,要骑车上坡必须用尽全力,稍有松劲,自行车就要向后退下来,这是我们所没有预料到的。只听说蜀道难,没想到鄂西的山坡竟如此难骑。骑行的公路仍旧是318国道,但路况有明显差异,这一段公路修筑年代较早,318国道在宜昌以东的路段早已更新换代,而这宜昌以西山区的一段还没有更新。

一般上几百米长山坡,就是再陡,咬一咬牙也就上去了。这里的陡坡一上就是几公里或十几公里,骑一、两公里,便气喘呼呼,四肢乏力,且浑身是汗,只得停下车来休息。我们骑车过了土城乡,又翻过了一个叫赤土垭的山坡,其中有连续9公里的陡坡。我们放慢骑行速度,每骑行三、四公里休息一会,遇上特别陡坡,一、两公里就休息一会。这里翻山,上坡很累,而下坡又很惊险。我只有紧握车把,控制刹车,注视前方,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一个山坡翻下来已感到非常疲劳。我们翻过赤土垭,晚上到达高家堰。

高家堰四周环山,位于山间,规模较大,镇有一公里长。高家堰是有名的盆景之乡,树桩盆景是其特色,誉称湖北盆景第一大镇,也是 湖北根艺第一大镇。这里家家户户都喜欢种盆景,他们以山区的独特优势和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们下山时,骑友自行车又出了故障,在这镇上找到了一家修自行车的,他就在那里修车,我就先在镇中央的找了一家旅店安排住宿。今天翻了一天的山,两腿已感觉酸胀,全身乏力,远比我们翻越秦岭后要累得多,得好好休息,以便明日再行。我们还不知道,以后鄂西的山更高,坡更陡,路更险。我们吃过晚饭,与当地人交谈,并了解一下以后的山路情况。他们告诉我们说:明天的山更高,坡很陡,骑自行车上不去,要推车上山。我想:难道真是这样吗?在我们骑车过秦岭时,也有人也说我的自行车上不了山,我还是骑车上了秦岭。但从今天翻过的山来看,这里的路确实比秦岭难骑,只有到明天上了山再说了。

在大山里,海拔高,晚上气温很低,这里的棉被又薄又硬,我接受了住宿在陕西永平高山上受凉感冒的教训,我就穿着毛衣睡觉。我睡到半夜,被冻醒了,我又从旁边的空床铺上取一条棉被盖在上面,这样盖上两条棉被才暖和些。

 

首次下车推行

12月1日,离高家堰10多公里后,就有14公里上坡,我们翻过青岗坪,下坡到贺家坪。这一带素称百里高荒,刚翻过一座山,接着又要上坡,而且坡度越来越陡。我们再上坡13公里,翻过堡镇,又有10公里的上坡路,要上石马岭。鄂西山高坡陡,开始我一直骑车上坡,我想,既然很有名的秦岭、六盘山也骑车上去了,这里的山总能骑上去的。可是,一天半骑下来,四肢酸胀,全身乏力。我们在路上遇到当地人,向他了解前面的路况,他告诉我们,前面的山坡还要陡,也说自行车是骑不上的,要推车走上山。

到了下午,果然山坡更陡了。这里的山坡,有的是字形的上坡,有的是这山绕那山迂回而上,为了翻一座大山,有时要横向绕好几公里后再绕回来,经多座山盘绕后,不断攀升,要辗转十多个坡,甚至几十个坡,才慢慢到达山口的顶端,再翻过大山。在翻越石马岭时,我从一座山右侧的山坡上转到另一座山左侧的山坡上,转一个山坡,海拔就要上升好几十米。到了这个山坡顶上,绕过山又有新的坡要上,我就在这坡顶上休息。这时看见于建军正从我刚才过来的前一座山坡上慢慢地骑车而上,我居高往下看,我们高低落差有几十米。我连忙取出摄像机,拉长焦距,把他骑车上陡坡的过程摄下来。这山坡很陡,每踩一次自行车的脚蹬都得费很大的劲,如果用劲不到位,自行车龙头就会左右摇摆,几次不到位,自行车要就要往后退或倒下来。我刚开始为他摄像,只见他的自行车摇晃的很厉害。我连忙大喊一声:加油!他听到声音,抬头向我一望,而后使劲踩蹬,使自行车恢复了平稳,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我将他骑车上陡坡时,从平稳到晃动,又到恢复正常骑行的过程完整地摄录下来,成了他自行车骑行中的宝贵资料。

鄂西山区的坡,正如前面老乡所说,陡坡越来越多,越来越陡,越来越长。一天要骑几十公里的陡坡上山,体能消耗很大,原来能骑得上的坡,这时也没力气再骑了。骑友的车又开始晃动了,前面一次喊一声加油还可以再骑一阵子,对于没完没了的陡坡,再喊加油也无济于事了,因为两人的都耗尽,已无可加,骑友下车推行了。这里山坡又陡又长,体力消耗殆尽,车身在不断地晃动,没力气再往上骑了,我终于第一次开始下车推行了。我们推着自行车,边休息,边上山。其实秦岭、六盘山虽然名气很大,但我们过秦岭时只翻了三座大山,在六盘山只翻了一座大山。那里的也有连续三十公里的上坡,但中间也有平缓的坡过度,真正很陡的坡只有五、六公里长,只要咬一咬牙也挺过去了。而且那里的312国道已经改建,陡坡顶部被削去,低凹处被填高,坡度减小了,山顶上最陡的坡又有隧道代替。而鄂西山区,一天就要翻三、四座大山,天天如此,没完没了的上山下山,体力消耗很大。而且这里的国道仍未改建,坡度很陡,无法长期骑自行车翻山。我们遇上很陡的山坡,只有下车推行一段,见山坡平缓了,再上车骑行。当我再次从一座山右侧的山坡上转到另一座山左侧的山坡上,看见于建军正在后面的山坡上慢慢地推车而上,这次我不再喊加油了,只是默默地摄下了他推车上陡坡的过程。

我们推车上了石马岭山口,而后是急下坡20多公里,比上午的路更惊险。路旁有悬崖峭壁及很深的山谷,道路急转弯多,沿途多处立有警示路牌。这些警示牌上写了一些让人看了深感寒悚的词语,显示了这一带是车祸事故和其它灾难多发的地段。下坡路也很陡,两边都是陡峭的峡谷,我们自行车冲下山坡时耳边发出呼呼的风声,在这峡谷中大喊一声,可回荡半晌。坡儿弯,坡儿险,紧握刹车脸色变。我们冲下了十多公里的陡坡,到了山脚下。我骑着车,感觉不对劲,下车一看,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气了,这节骨眼上车子又出问题了,怎么办呢?这里又没有修车的,天色已晚,这峡谷底部本来就有点阴暗,到了傍晚更有的阴森森的感觉。这里离前面小镇还有大约十公里路程,我只有骑着这轮胎扁了的车赶路,因这种情况我以前也骑过几次,总比白天骑车上陡坡要轻松得多。

这里整座山由石块构成,到了下山,地上仍是一块块石头露在上面,只在石块间留下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勤劳的山民在石块间的各小块土地上都种着各种农作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山里的红萝卜,这山石上泥土只有几寸厚,却能长出一尺多长的红萝卜。其中有七、八寸又红又胖的身体裸露上地面上,头顶绿缨,显得特别神气与美丽。这红萝卜,在不良的环境里能巧妙地长成这么大的身体而让人感叹。与一些自己无能耐而责怪环境的小萝卜头相比,更显这红萝卜不嫌环境,努力向上,自我进取的可贵精神。被她的美丽所吸引,被她的精神所感化,我们停下车来,仔细观看这神奇的大萝卜,并摄下她那优美动人的姿态。我为其作短诗一首。

裸身红萝卜:

山地土浅岩石硬,一尺萝卜巧扎根。

千姿百态半裸身,头顶绿缨笑盈盈。

我骑着后轮泄了气车,在山间骑行十公里,天黑到达榔坪镇,在山中骑行,全天只骑行了70公里。到镇上想找个修理自行车的摊,可是没有骑友在昨天车损后那样幸运。进入这深山小镇,路上没见骑自行车的人,哪里还有修自行车的呢?这次我们接受了去乌鲁木齐时难找修车的教训,自备各修车工具和打气筒,晚上我只有自己卸下轮胎,把备用的内胎换上。

 

深山黑夜找住宿

12月2日,是进入鄂西的山区的第三天,我们上午翻越八字岭,有10公里长的陡坡,其中5公里特别陡,只有下车推行。到了山下的一个村庄上吃午饭。吃饭期间,与当地老乡交谈时,他们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告诉他们是从浙江骑自行车过来的,他们表示很惊讶,还有人说我们是花钱买苦吃,对于不喜欢这项运动的人来说,是在吃苦。但我们有我们的乐趣,只有喜欢并参与该运动的人才能感受到,才能获得这特殊的享受。

下午又遇上15公里的陡坡,我们推一段,骑一段,翻越野山关。这里坡陡路险,素有川鄂咽喉之称。野山关,从这名字里就可以想象出这个地方的荒凉与险峻。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关隘,战争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平年代是土匪盘据之处,我们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这里确实是这样的情况。现在还是各种车祸的多发路段,撞山、撞车、坠崖、塌方砸车、伤人等时有发生。

这里人烟稀少,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路旁森林里百鸟齐鸣,公路上常有野生动物穿行,有些鸟窝就筑在公路旁,伸手可及。我看到了一只羽毛长而艳丽的飞鸟从我身旁飞过,我马上停下车,取出摄像机,摄下这美丽的飞鸟。觉得还不过瘾,就耐心地等在一旁,等这鸟再次飞起来时又拍摄了一次,还把正在树上欢唱的其它鸟类也摄了下来。在这深山密林中,鸟语花香,诗情画意,尤如进入了蔚为奇观的人间仙境。

翻过野山关,没走多少平坦的路又开始爬山,山坡一坡比一坡陡,或字形上山,或这山绕那山迂回而上。能骑车上的坡我们还是骑车上,很陡的坡我们只有下车推行。我们在傍晚时翻过孙家垭,天将黑时冲到山下,见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看下起也很大,打算在这村庄上住下。可是到了这村庄上一问,这里没有旅店住宿,问在哪里有旅店,回答说山上有。起早摸黑,翻了一天的山,已经筋疲力尽,再要骑车上山,真没劲了,两人只有摸黑推车上山。

推着车,走了一个小时的上坡路,估计最多也只有4公里路。山路转弯后突然见到前面有灯光,这时看见灯光,就好像看到了希望。我赶紧推车200米,来到灯光前一看,只是一户普通的农户,不像是可住宿的旅店,不管怎样,上去问问也好。于是我上去敲门,敲了好一会,里面出来一个农妇,我问她这附近有没有可以住宿的旅店,她说些什么我也没听懂,也许她也没听懂我的话,算了,还是继续往前走吧。骑友在后面,好像是腿扭了,走路有点不平衡,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没想到,天这么黑了,还要推着车上山,不知还要走到什么时候?人家说我们花钱买苦吃,想想也是,也没什么话好说的。在平路上骑车,我们一天骑行120公里也很轻松,就是有些小山坡也不影响总的行程,因为上坡慢一些,下坡就快许多,我们在江汉平原上一天骑行150公里也没到天黑就到点了。今天一早出发,在这山区连续翻山,骑行速度明显放慢。一会儿上高山,一会儿冲到山脚下,一天好几次折腾下来,体能消耗很大,容易疲劳。每次上山时衬衫都被汗水淋湿了,下山时再晾干,也说不清流了多少汗水。一路上休息次数多,时间长,行程明显缩短,到天黑已多时,60公里路还没有走完,可知这山路的难行。

我们从山脚下推车到半山腰,这时猛抬头看到对面山坡上,字形的爬山公路上有很多往来的车辆,有上有下,车灯闪闪,其景倒也不错,那是我们傍晚下山时走过的路。我忙对骑友说:你看,对面山上的灯光多好看,平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就停下来边休息边看,我还拿出摄像机把它摄下来。

我们边推边骑,又走了两公里,到了一个叫庙坪的山村里,终于见到了一户人家,像个小旅店的样子,我们上去问能不能住宿,回答说:可吃可住,住宿每人三元,还有热水淋浴。进去一看,卫生条件也可以,有卫生间,还有电热器淋浴设备。吃好晚饭,再热水淋浴,在这深山里也算是一种不错的享受了。深山里消费低,服务也不错,这是我们一路上最便宜,最实惠的一次消费。

 

深山里品尝野味

12月3日,上午的路与前天两差不多,有8公里很陡上坡,有几段路得下车推行,推行路程大约有4公里。翻过大支坪镇后路趋平,但下起雨来,冒雨赶到崔家坝,日行70公里。

12月4日,上午离开崔家坝,我们沿318国道继续在大山里穿行,骑行30公里后来了南里渡。这里是桔柚之乡,318国道在这里要跨越南北走向的盆家河,河上建有一座长200多米的南里渡大桥。盆家河深切于山谷中,穿走于崇岭间,向长江的支流清江流去。318国道穿行在高高的山腰上,南里渡大桥面与山脚下的盆家河水面落差有160米,这是全国罕见的公路大桥。以前我去巫山小三峡和奉节白帝城旅游时,在长江边的一个河口上也曾见到过与水面落差160米的公路桥。导游介绍说:三峡蓄水后水位升高到这桥面的高度,以后这桥就要拆除另建,再也看不到落差这么大的桥了。今天我有幸再次看到了桥面与水面落差这么大的南里渡大桥,我就在这里驻足休息,照相留念。

过了南里渡大桥,又有10公里陡坡要上,其中有一半路程要下车推行,骑骑推推爬上山坡,中午到达熊家岩,准备在高山小镇上吃午饭。我看见一家饭店门前,有人正在宰割一头野猪。一张完整的野猪皮挂在店门前,这是当地人在深山打猎获得的新鲜野猪。我看看这张完整的野猪皮,再看看鲜红的野猪肉,我问饭店老板:这野猪肉什么时候才可以烧来吃他说:现在就可以。这太好了,可以品尝新鲜的野猪肉了。以前也我吃过野猪肉,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猎到的,还不知是真是假,现在亲眼所见,可以大饱口福了。我让饭店老板为我们烧一盘野猪肉,面对大山的悬崖峭壁,观看云雾在峰峦间舞动,有幸品尝这新鲜的野味,也不枉这深山之行。

午饭后,便是急骤的下坡,下午经过了龙凤镇。该镇设在半山腰上,是一个较大镇,沿公路两旁有近两公里长,318国道和219国道交叉经过该镇。当我们骑车经过该镇时,仍然是急骤的下坡,我们没作停留,顺势而下,一直冲到山脚下。可是好景不长,接着就是17公里的长上坡。上坡很陡,我们只有推车慢行,天慢慢暗下来了,事先我们还不知这坡有多长,也不知还要走多少时候。这坡右侧是悬崖,悬崖下有一条向后流去的长溪。这里的坡不是很陡,但是连续几天的翻山,身体疲乏,今天又爬了一天的山,体力消耗很大,身心疲惫,又在悬崖边上,疲劳骑车有风险,我与骑友两人一声不吭地慢慢推着车前进。前进中看见右前方亮着灯光,给我们带来一丝希望,但等到我们走近一看,这不是住宿的旅店,又让我们感到失望。在这深山老林中黑夜步行,我们还是有所顾忌的,如果遇上心术不正的人,容易引发歹念和遭受袭击,我与于建军两人登上自行车,不管身体疲惫,尽快通过这灯光孤屋。后来想想,这说明我们的胆子还不够大。我与于建军合伙骑车远行,这已是第三次了,与前两次相比,胆子已经一次比一次大多了,但到了晚上还在荒山僻野中行走,还是有点说不出的味道,总有点过多的担心。只有在以后经受更多的磨炼后,胆子才会练得更大,就什么也不怕了。

这是进入鄂西山区第四天,又是第二次天黑还没到站。不过第二次总比第一次要有所适应。我们离开这孤屋不久,终于到达了悬崖的终点,318国道在这里向右转,上了另一个山头。我们在黑夜中,凭着点点星光,骑一段,走一段,在曲曲弯弯的山道上,不知经过多少弯,也不知爬了多少坡,一天起早摸黑,行程80公里,终于看到了一片灯光,这就是高山上的小村庄罗针田。

与一路的荒凉不同,这山村的夜晚挺热闹的,许多商铺都亮着灯,人流往来不断。我们在一家旅店住下,又到隔壁的一家饭店用餐。我们看到这深山里还有活鱼,据说这附近有河与水库,老板说这是从溪河里捕捞起来的野生鱼。我们沿长江骑行时,路上经常有鱼吃,进入山区后没见过鱼,今天有鲜鱼,就不要错过了。骑友也喜欢吃鱼,他负责挑了一条大的鱼,让店主为我们煮火锅全鱼。火锅端上桌子后,当地店主人在餐桌上放上七、八个放有不同调料的小碟子。这里只有白酒和啤酒,骑友叫店主上一瓶白酒。这几天山路走得辛苦,喝点白酒活血疏筋骨。这几天是我们骑车以来最累的几天,两人频频举杯,相互祝酒,自我陶醉。我想应该录下这深山中难忘的场面,于是取出摄像机,架起三角架,一边喝酒,一边录像,这也是我与于建军两人在骑车途中唯一的一次痛饮录像。

 

穿过漆黑的隧道

12月5日,天下着雨,我们穿上雨披,离开罗针田,沿318国道继续前进。我们向朝东岩攀登,爬坡又开始了,先有10公里的上坡,经过几个大坡的攀升,坡越来越陡,只能推着自行车步行而上。一开始爬坡,额头和身上就冒汗,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前方不辨云与山,身上难分雨和汗。 骑一段,走一段,来到朝东岩隧道口,我在隧道口休息。这朝东岩是鄂西恩施著名的风景区,可见巨大的擎天石柱,直挺挺拔地而起,昂扬直指苍穹。石柱周身光洁如削,顶部生长着一些树木。朝东岩一带的自然风光,气势磅礴,神奇瑰丽。山峰间云雾缭绕,尤如人间仙境。大自然给了这美丽的景色,也算是对我们一路辛苦的补偿。

朝东岩隧道是一座新建隧道,双向双车道,全长1800米。不知是停电还是什么原因,隧道内未亮灯。骑友在后面,我先骑车进入了隧道。开始借助于隧道口的亮光,还能看清路面,随着向里进去,隧道里面越来越暗。我出发带的手电筒早在路上损坏了,后来路上用处不多也没有及时补上。今天又是这次出来第一次穿越隧道,隧道里没有灯光也是第一次遇上。如果隧道是毕直的话,还可以看到隧道出口处的亮光。这隧道长而有弯,见不到隧道的出口。再往里骑,隧道里变得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是正好对面来了一辆机动车,我借助机动车的灯光加速前进。机动车驶过后,更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只有小心翼翼地往前骑行,我靠隧道的右边骑行,但也不敢靠得太边上,避免撞在隧道壁上。进入隧道深处,那里的空气又不新鲜,使人有胸闷的感觉。我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向前骑行。多么希望再驶过一辆机动车,不管是从前面来还的后面来,可就是没有机动车再驶进这隧道里来。我只有减慢速度凭感觉在隧道的中间继续向前骑行。骑行中感觉不对,怎么自己的左大腿撞到的了大石头上。我心想:这隧道怎么搞的,隧道中间还放了一块大石头。我赶紧刹车停下,身体正好倚在这石头上。我心想:好险啊!幸亏我骑车速度慢,刹车快,要是撞倒了后果不堪设想。眼前什么也看不清,我只有下车来摸摸这块大石头到底怎么回事。一摸才知道,这块大石头原来是隧道的左壁。不知是这隧道向右弯了,还是自己在黑暗中骑车向左偏了,一直骑到了隧道的左侧壁,才闹出了这样的笑话,也为我自行车骑游增添了新的经历。我自觉好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重新上车,凭着自己的感觉继续向前骑去。直到看到了隧道出口,见到了隧道出口的亮光,才加快速度,骑出这1800米的隧道。出了这隧道,我下车取出摄像机,把这朝东岩隧道及周围的景色好好摄下来留作纪念。

过了朝东岩隧道,一路急骤下坡,雨越下越大,路面很滑,这里坡陡路弯,公路一边又是悬崖峭壁。我只有紧紧握住车把刹车,尽量减缓自行车的下滑速度,两眼盯住前方,尤其公路在山坡上的转弯处,控制车速,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翻山下坡,过团堡镇后又上了8公里的陡坡,雨渐渐停了,我们翻过一座山,下午到达利川市区。这是个县级市,位于鄂西南边陲,是湖北省西大门。我们在公路口的一个加油站休息,并向加油站的人询问318国道前面的路况。加油站的站长听说我们是从浙江骑自行车过来,还要去重庆和成都,很钦佩我们。并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带的路况,并说前面318国道很难走,建议我们向东经汪营、石柱一带,走省道及县道去重庆,那条路比较好走,而且路又近。于是我们采纳了加油站站长的建议,离开318国道,经326省道,晚上到达汪营镇,全天骑行90公里。

 

雨雪中翻齐岳山

12月6日,天下着雨,我们进入鄂西山区已经第七天,到了鄂渝交界,是在鄂西山区骑行的最后一天,要翻越鄂西最高的山,齐岳山。齐岳山由西南向东北绵延,莽莽苍苍,长达125公里,总面积562平方公里,主峰1911.5米,平均海拔1500m以上。齐岳山顶上相对平坦,是天然牧场。这里夏季绿草茵茵、牛羊成群,是南方人难得一见的草原风光。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枝,又是一派北国风光。整座山恰似一壁巍峨的城墙横亘西天,成为古时荆楚、巴蜀中间地带的一大屏障和军事要地。明末李自成余部刘太仓等在山上立营,坚守九年之久。1934年红三军也曾在此安营扎寨,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敌军。齐岳山有万里城墙之美誉,318国道从这里穿过,最高海1700多米。

要翻过齐岳山,先要上10公里的陡坡。上路后不久,雨越来越大,坡越来越陡,只能推着自行车上。外衣是雨水,内衣是汗水,路走得多了,脚上皮鞋也进了水,渗得满脚泥水,想想真是自讨苦吃。我尽管每天把骑游情况发布在我的网站,但这些情况当时也没细说,免得亲友为我们担心。随着海拔不断提高,气温进一步下降,由下雨变成了下雪。骑车上坡时累得浑身是汗,停下来休息一会就感觉寒冷,必须马上走,否则会着凉的。

一路上,没有村庄,也不见人家,接近中午,肚子开始叽咕,一时没地方找吃的,幸好包里备用作早餐的一包泡面派上用场了。说泡面,此时无开水可泡,只能干吃充饥了。我干吃泡面,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骑车去乌鲁木齐的戈壁滩中,那时天气炎热,喝凉水也没什么不良感觉,能充饥就行。现在是在大雪纷飞的高山上,冷水接近冰的温度,喝下去胃可不好受,而干吃泡面又吞不下去,只能喝一小口水,含在口中,慢慢地等凉水温暖后,再把面团咽下。两次干吃泡面,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咬一口干泡面,只喝一小口水。在戈壁中是因为天气炎热干燥,饮水快没了,要节约用水才每次喝一小口。这次是因为高山雪天,凉水喝下去胃不好受才每次喝一小口。

我在风雪中上山,遇上陡坡下车推行,坡度平缓时再上车骑行,走一段,推一段,终于到达了坡顶。这里荒无人烟,我就开始下坡,天正下着鹅毛大雪,公路上很滑,我只能紧握刹车慢慢下行。齐岳山位于鄂渝交界,终于在这山顶上走出了艰难的鄂西山区,进入了重庆境内。以后路趋平,下午两点,到达了一个叫黄水的小镇上。黄水镇是高山的一个小镇,其海拔1500多米,刚才从海拔1700多米公路的最高处下坡,海拔只不过下降了200米。黄水镇高原气候明显,气温很低,这里的雪下得比刚才更大了。进入山区后,在海拔1500米以上时,气温明显下降。白天骑车翻山,一直在出汗,并不感觉冷,晚上睡觉就感觉很冷,我只有穿着毛衣睡,有时连外套也没脱,和衣而睡,免得冻坏身体,影响骑行。

我在黄水镇上走进一家饭店,在这里休息吃午饭。饭店里有几位当地老乡正围着火炉在烤火,我的衣服和鞋子都湿了,也围着火炉烤起火来。有个老乡见我下雪天骑自行车翻越齐岳山,竖起拇指表示敬意。还说下这么大雪不要骑了,就在这里住下。我问了一下前面的路况,得知前面就是下山了,那么再下雪也不要紧了,山下气温会上升,也许不下雪了。大雪天下山,路很滑,必须时时小心,但毕竟不用花大力气了。当我们行至半山腰时,雪停了,再往下骑,路面也干了,这里估计没下过雪或雨,最多也是下了点小雨。上齐岳山,连骑带推,要花半天多时间,而下山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到了山下,路也平了,气温也升高了,老天也开眼了,阴天变成了多云,太阳也露出了半张脸。这样的景象我是第二次遇上了,第一次是在三十七年前,从井冈山步行下来时遇上的,那时,山上冰天雪地,石子路面的公路上都结了冰,每人手里都拿了根竹子作拐杖用,路面很滑,每个人至少滑倒过一次,有个伙伴一上午竟滑倒了六次。而从山上下来到了半山腰,路面干燥,好像没下过雪和雨。还没到了山脚下早已阳光明媚。今天的情况也有点相似。

晚上到达鱼池镇,全天骑行70公里。经过一星期的连续翻山,终于走出令人难忘的鄂西山区。我的皮鞋进入了水,我就在鱼池镇上卖了一双解放鞋,把被雨水淋湿的皮鞋换掉。以后凡遇上下雨,我就穿上这双解放鞋,一直到达目的地为止。

 

重操旧活打豆枷

12月7日,上午一路下坡,中午到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柱有1500年的建县史,因县城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进入石柱县城的路口上,建有女将秦良玉的雕像。秦良玉是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军事家,是石柱人引以骄傲的女英雄。石柱街道周围还有显目的石柱莼菜,国宴佳肴的宣传牌,石柱是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莼菜生长在沼泽池塘中,最值钱的是叶片下面的果胶,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石柱县城里,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我们这几天一直在深山里骑行,与世隔绝,已多天没见这样的热闹场面了。我们在石柱县城休息,用午餐。

下午,离开石柱,继续下山,与前几天相比骑车很轻松。但这一路上多处发生山体滑坡,大大小小的石块掉落在公路上,大的石块有一米长,横在公路中间。骑在这山脚旁,不免有点担心,我们只有避开山脚,尽量靠公路中间骑行,抱着侥幸心理穿过这一带几十公里长的山路。

下了山,便是靠近长江边的冲积平原,这是当地农民耕种的好地方。当我骑车经过代家沟村庄时,看见当地农民正在用一种竹制的农具拍打黄豆,引起了我的兴趣。像犁田一样,我以前干过的农活,今天要是有机会重操旧活,再摄像作纪念,也挺有意义的。我停下车,先观看这位老乡的打枷操作。

是一种用竹制成的农具,我的家乡称枷子,也有称打枷。《天工开物》有记载:凡打豆枷,竹木竿为柄,其端锥圆眼,栓木一条,长三尺许。铺豆枝于场,执柄而击之。这种农具由一根六尺长的竹竿和一块三尺长四寸宽的枷板构成。现在的枷板由六条削成方形的毛竹条组合构成。竹竿上端钻圆孔,枷板一端拴于竹竿上端,可使枷板360度转动。铺豆枝于场上,用枷板拍打豆荚,使黄豆从豆荚里蹦出来,再收藏。这打枷也可以拍打其它豆类和麦子等农作物。

打枷也是技巧活,操作时手握竹竿,用力往上一举,竹竿上的枷板就腾空旋转360度,然后落地打击豆荚。操作时须双手动作协调,才能使枷板灵活地旋转360度,否则枷板转到一半就回转了,尤如脱缰的野马,不听从你的使唤。还要控制好这枷板,使枷板落地时刚好与地面平行,这样才能把黄豆从豆荚里打出来。如竹竿打压的速度与枷板旋转的速度不协调,枷板落地时与地面成一角度,枷板就打不到豆荚上。

在我家乡现在已经见不到打枷这农活,我插队农村打枷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看他打豆枷也是回顾往事,重温操作。他的操作与我以前学的操作一模一样,于是我就与这位农民商量,让我也来打几下。征得他同意后,我取出摄像机,安放到这农户家里的方桌上,对准场地,调好镜头,开启摄像机。我回到场地上,从打豆的农民手中接过枷子,开始重操三十年前的旧活。我手握竹柄,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快速向上后方举起竹竿,使竹竿前端至三米高度,这时,可转动的枷板乘惯性转动180度以上,到达竹竿前端的后上方。这时,停止竹竿上举,稍稍压低竹竿,等到枷板转至接近垂直,快要达270度时,再用劲将竹竿往前下方压,枷板继续转动,竹竿头部打向地面。要控制好竹竿下压的速度,使枷板旋转达360度时,竹竿的头部刚好落地。这样枷板刚好以水平位拍打在豆荚上,起到打开豆荚,蹦出豆粒的效果。枷板拍打在豆荚上,发出的响声,无数的黄豆从豆荚里脱壳而出,向四处飞溅。第一个回合成功,接下来再做第二个回合的操作。当枷板以水平位拍打豆荚后,立即再次快速举起竹竿,按照第一次的操作方式再次拍打豆荚,这样,第二次拍打的力度和效果要比第一次更大。打几次熟练以后,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打效果,还可以通过提高竹竿的高度,和增加打压竹竿的力度,产生更大的打压力量。这样,每拍打一次,可使更多的黄豆从豆荚中蹦出来。没想到三十年前的旧活我没有忘记,重操旧活的相当成功,尤如登上一座新的高山一样,使我心头泛起一阵喜悦,有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又有现场录像,可长期回放,收获不小。

告别了打豆的老乡,我骑车来到长江边上。自从在宜昌离开长江后,一周来,我们一直在大山里串上串下,流了不少汗。我们再次沿着长江向上游骑去,虽然也是上坡,但刚从大山里下来,这点上坡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且长江岸边,风光好,景色美,在这样的环境中骑行,心情舒畅,不觉得累,我们很快到达了位长江南岸的丰都新县城。

丰都,我以前随旅游团,坐长江轮,经三峡到奉节白帝城,又到丰都鬼城旅游。那时丰都的县城位于长江北岸,在三峡工程建成后,蓄水后水位提升175米,原来的丰都县城已淹没于水下,当地居民为三峡工程作出了巨大牺牲。现在新建于长江北岸的丰都城街道宽敞整齐,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 繁华似锦。丰城以鬼城扬名海内外,丰都鬼城又称为幽都中国神曲之乡,位于长江南岸。我去过丰都鬼城旅游,这次路过就不去了。骑友于建军则骑车过长江,去了鬼城和周围的景点参观游览。

 

翻越长寿三座大山到重庆

12月8日,我们继续沿弯弯曲曲的长江南岸前进,中午到达涪陵。涪陵地处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乌江发源于贵州,流经千里来到这里。这里的乌江河床宽阔,水流缓慢。我们跨过乌江大桥,进入涪陵市区。本来可沿乌江和长江沿岸骑行,道路近又平坦,但经过涪陵,我们总得穿越市中心去逛逛。涪陵是建筑在山脚下的城市,市区内道路坡度很大,有时要上下一些很陡的坡。以后经过的长寿、重庆等市区的道路也都这样。

我们在涪陵用过午餐,离开涪陵,踏上319国道,向重庆和成都方向骑行。我们来到涪陵长江大桥旁,涪陵长江大桥为钢索斜拉桥,大桥全长631米,主跨330米,桥面宽18米。我们再次跨越长江,这是我和我的自行车第五次过长江(南通、南京、武汉、宜昌和涪陵五地,在宜昌因修车而来回的两次过长江不计在内),也是这次昆明之行中第三次过长江。跨过涪陵长江大桥,又来到了长江北岸。行到一座大山脚下,公路左侧有一棵高大的黄桷树。其茎干粗壮,树形奇特,悬根露爪,枝叶茂密。大树旁有一个池塘,十几个穿着五颜六色的少数民族妇女正在池塘边洗衣服。有的在石块上搓洗床单,有的在用洗衣棒敲打衣服,有的在池水中漂洗花布。一阵风来,洗衣棍的拍打声夹杂着一阵阵欢笑声,传向很远的地方。高山翠林为背景,大树为遮阳伞,这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的场面,第一次留在我的摄像机里。

我们在相对平坦的路上只走了两天,踏上319国道不久又要翻大山了。此山名黄草山,有15公里的陡坡,其中有七公里的坡很陡,还得花近两小时推行上山。我们爬到半山腰,进入了一片原始森林。这里有楠木、水杉、银杏等高大的树木,有的古树高达50多米。这山上的楠木最有名,还有一片楠木森林公园。大树间又有乔、灌、草、藤等植物布满期间。密林中百鸟齐鸣,尤如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我们停下车来,步行进入这原始森林中,踏在树叶铺积的地面上,尤如行走在松软的地毯上。抬头仰望,高高的树尖伸向云天之中。所到之处,一群鸟儿从低矮的树丛中扑翅而出。朵朵金黄色的野菊花和一种不知名的小白花,正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翻过大山,又转过无数个山头,经过了弯弯曲曲的山道。这段路骑自行车还是很难走的,因为我们已经在鄂西深山里穿越了一星期,对这样的山路已经适应,所以路过时也不觉得怎样。走出山路,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长寿城区。长寿人说:三座大山挡在长寿人面前。往重庆有张关山和铁山挡道,往涪陵,有黄草山挡道,把长寿堵在渝东及渝东南地区的交通死角里。 现在有了高速公路,长寿人可以绕开这三座大山。但我们骑自行车,只能走老路,继续接受这三座大山的折磨。幸亏我们已经被鄂西无数座大山折磨得麻木了,所以再加三座大山也不过如此而已。这三座大山,其中的黄草山下午已经走过来了,还有两座大山等待我们明天去挑战。

12月9日,我们离开长寿,又翻越了长寿人所说的三座大山的另两座大山,张关山和铁山。骑行途中可见群峰挺拔,丛林茂密,在山坡上有一位山民正在砍柴。在我们的骑行途中,经常看到有人挑着从山上砍来木柴在公路上行走,而正在山坡砍柴的过程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短褂,腰间拴一条腰带。右手挥舞着一把头部弯成直角的砍刀,麻利地把一些树枝一根根砍下。细的枝条,能一刀砍下,粗的树枝要砍四、五次。砍下一堆树枝后,将砍刀往腰带里一插,拾起刚砍下的树枝,逐一扔到山坡下的公路上。在公路旁的山沟里已堆积了许多树枝。我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把这难得见到的砍柴过程摄录下来。

翻过两座大山后,我们经过渝北,跨过嘉陵江,来到山城重庆。我们在11月11日从家里出发,历时29天,经五个省(市),三次跨过长江,总行程2820公里,来到西部第一大城市重庆。

单骑到重庆

单车沿随长江走,越过弯道九百九。

驰骋东西五千里,一路高歌争上游。

 

一匹好骏马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重庆,几年前曾来过重庆旅游,游览过重庆市区和周围的景点。这次骑行的目的是昆明,路线安排是从重庆向南经贵阳再去昆明。我有自行车骑游全国各省,包括各个省城的计划,如果从重庆直接去贵州贵阳,位于重庆西北的四川成都要错过,于是我决定先单独从重庆骑行到四川成都。

12月10日,我们离开重庆市区,继续沿从涪陵开始踏上的319国道去成都。那时我骑车还没有导航仪,出大城市上国道是件很伤脑筋的事,要经多次问路才找到通往成都的公路。在骑行途中,经常要向当地人问路,会受到多数人的热情帮助,在我印象中,重庆人是最热情的。在重庆,每当我问路,素不相识的人都会热情详细地告诉我。一次我向有位汽车驾驶员问路,他马上从汽车上跳下来,为我详细指路。我向一家商店的人问路,他还为我在纸上写明到前方那条路怎样转弯,再过那条路。我当天在自己的网上发布上了重庆人最热情,凡问路都能很详细地告诉你。我要在这里再次感谢这些素昧平生的重庆人和骑途中为我提供帮助的人。

几经问路,我再次上了319国道。先要绕道翻过重庆西郊的一些山,这一带为华蓥山余脉,绝壁峭崖,山坡陡峭,地势险要。我们骑车经过歌乐山、重庆大学城,翻过青木关。近中午时到达了壁山县城。我们在壁山用午餐后,又继续沿319国道向成都方向前进。以后进入了四川盆地,骑行的路相对平坦,虽没有大山,但常在大山间转,需翻越的小山坡还是接连不断。下午骑车经过铜梁县城,晚上到达渝川边界的塘坝镇,全天骑行120公里。

12月11日,上午出重庆市界,进入四川境内,中午到达安岳县城。安岳是柠檬之乡,公路旁有好几公里长的柠檬园。我们路过已是12月中旬,绝大多数柠檬已采收完毕,仍有少部份还留在树上,好像特地为我们来参观留下的。四川的桔子也很有特色,浙江的桔子呈橙黄色的,而四川的桔子呈桔红色。公路旁片片桔园硕果满园,棵棵树上都挂满了成熟的桔子。那些桔子有的单个独立,有的并蒂而生,有的串在一起,红红的果子在绿叶的眏衬下更显得鲜艳夺目。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公路旁有许多农民自产自销桔子和柚子的商铺及临时摊位。在四川的公路上,上还看到了许多卖核桃和银杏的摊位,说明这里盛产核桃和银杏,我们走过大半个中国,还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卖核桃和银杏的摊位。

下午经过乐至县城,晚上宿高寺镇,全天骑行120公里。

我的自行车经骑行哈尔滨、乌鲁木齐两次长途远行,再加这次从家出发骑行到四川,刚好完成10000公里的行程。开始担心骑这种普通自行车,上不了高山,完不成长期远行的任务。虽然普通自行车在有些方面,如骑行速度,体力消耗,骑行中体力调节,不能换档,比较笨重等方面不及可变速自行车。两车相比是有差距,但不像开发商宣传那样相距甚远。关键的一条是,骑车远行,决定性因素不是工具,而是人。普通车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它结实耐用,故障少,修理方便。相比骑友的变速车,由于车链外露,遇上雨天和泥泞的山路,故障明显增多,在边远地区普通修理人员不会修,或无配件,在修车上造成了诸多不便。在与可变速车同行时我的车并没有出现拖后腿的现象,这一次骑行出来,开始一周以平路为主,多数情况下,骑友骑在我前面,而进入山区后,倒过来了,多数情况下我骑在前。而在上陡坡和逆风中骑行时,几乎总是我的车走在前面。以后与多位骑友一起上山时都这样,这些人一开始都不相信我这车在上山时会走在他们前面,在事实面前他们才相信了。我习惯了骑行这辆车,也喜爱这辆车,我打算继续骑这辆车,走遍全国各省,为我自己,也为这辆车去创造一个新的记录。我赞我的铁骑

一匹好骏马,铁打骑不垮。

辗转二万里,伴我闯天涯。

 

天府仙境任我游

12月12日,今天计划骑行120公里到达成都,由于冬季日短,路上有起伏不平的山坡,骑车也行不快,又想早点到达成都,所以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出发得早,可是上学的小学生比我们还要早。我看到在公路上两、三个一群的小学生,每人背着书包,手里提着餐具,正走在上学的路上。我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这么早就去上学?餐具里带的是什么?他们告诉我,他们家离学校远,要走好几里路,去得晚了要迟到。他们餐具带的是午饭,自带饭菜,中午在学校里热一下,就在学校里吃午饭。看来山区的小学生上学还是挺辛苦的。

中午到达经简阳市,在简阳的路我们常看到有些骑自行车的人,背上还拴着一个小孩。我第一次见到这样胆大的骑车者,我骑车在他们后面仔细观看,并摄下这些镜头。这些背着小孩骑车人中也有妇女,他们在腰间拴一条布带,围住小孩的两腿,肩上还有一条布带围在小孩的腋下,这些小孩看上去都未满周岁,有的在挥手舞动,有的侧头而睡,自行车在人流中快速地穿行。

我们穿过简阳市区,经过龙泉驿,又翻过了一座大山,傍晚到达了成都市区。我们从家里出发,历时32天,骑行3200公里,来到了四川省府成都市。成都,别称蓉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三国时为蜀汉国都。成都物产丰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

从湖北宜昌开始,两周来一直在大山里穿行,是我们第一次这样连续翻山,一路骑行比较辛苦,但这是我们自己的爱好和选择,无怨无悔,到了这天府之国,心情激动,非常兴奋。我们的身体也适应了骑车翻山,尽管每天翻山比较累,但只要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身体已基本恢复,不会影响第二天的骑行。这次骑行八个省中,作为省城,唯独成都是我第一次来,打算在这一带休息游玩几天。

我在成都市区骑车兜了一大圈,来到了市中心天府广场。可见四周高楼林立,霓虹闪闪,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广场北面有一尊高大的毛泽东塑像,当时很多大城市的中心广场都有这样的塑像,而至今仍保留的不多,很多游客在毛泽东塑像前照相留念。广场中央和南面有多处花坛和草坪,有不少游人在广场上散步休闲。在成都市区,我还去了杜甫草堂、武侯祠,还与骑友于建军去了乐山大佛寺、峨眉山,还在峨眉山上吃斋饭,住了一夜。而后从成都乘长途公交车回到重庆(因时间有限,重庆到成都这段已走过的路不再重复骑行)。骑友于建军还参观游览了重庆市区及周围的景点。

入天府

巴山峻险渝雨稠,付出艰辛自回酬。

一路奇景由你摄,天府仙境任我游。

 

秀美的巴南与綦江

在重庆、成都一带,经三天半的休息和游玩后,我们于12月16日中午12点从重庆出发,骑车跨过重庆长江大桥,再次来到了长江的南岸。这是我骑车第六次过长江,也是这次昆明之行的第四次过长江(武汉、宜昌、涪陵、重庆)。

四过长江

飞过楚天穿巴山,四越长江返南岸。

双轮充气轴加油,车头一转取贵阳。

过了长江,我们将沿210国道,穿越渝南黔北的崇山峻岭走向贵阳。这条山路,是连贯云、贵、川的千年古道,是条古老的官商通道,连接着山间村寨,行走于千家万户。首先,我们沿210国道进入巴南山区,这一带以丘陵为主,公路两旁,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我们骑车穿行于苍翠密林间,翻越了一些起伏不大的山坡。我们经过巴南城区,在此休息。这里原称巴县,是个千年古城,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建都。

我们继续向南骑行,山坡开始多起来,几经转弯来到一品镇。这是巴南的一个历史名镇,相传这里曾出过一位一品大员,其妻去世后被皇帝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归葬原籍,此地遂名一品场,后在此设镇为一品镇。过了一品镇,翻过几个山坡,到达住宿地时天渐黑下来,有几个坡比较陡,骑友不小心还摔了一跤,幸亏无大碍。一下午骑行70公里,晚上住宿于杜市镇。这里山川秀丽,果木成林,是重庆市小城镇示范镇。

12月17日,早晨从杜市镇出发,沿210国道南行至广兴镇后来到了綦江边,以后公路、铁路一直沿綦江弯弯曲曲向南而行。210国道先在綦江东侧行走七、八公里后,跨过綦江,于綦江西侧行走,而铁路仍在綦江东侧。我们在綦江西侧行走约五公里,来到的綦江县城。綦江县城位于綦江畔,以江为名,历史悠久,有1500多年建城史。綦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部,属喀斯特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有许多著名风景名胜。我们在綦江县城休息并穿城而过。

离开綦江县城,我们继续沿綦江南行。綦江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231.3公里,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自南向北于江津注入长江。在赶水镇以上为綦江上游,赶水以下至綦江县城为中游。赶水镇是我们今天要到达的地方,桐梓是我们骑车去贵阳的必经之路。这意味着以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将要沿着綦江或綦江流域向其上游方向前进。綦江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群山苍苍,风光无限,綦水茫茫,川流不息。在路途中我们看到綦江上有一拦水大坝,高数米。在阳光的照射下,坝上水面波光粼粼。江水越过坝顶,形成宽阔整齐的瀑布,银光闪闪,像一幅巨大的电影宽银幕,是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和骑友在这里停下来,照相留念。

公路两旁森林茂密,秀长的毛竹斜弯在公路上空,我们骑着自行车在绿色世界中穿行,聆听密林中百鸟欢唱,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我们沿綦江向其上游攀升,海拔在不断提高,山路越来越弯,坡度越来越陡,离贵州的大山越来越近。傍晚到达渝黔边陲的赶水镇,一天骑行90公里。

我们已经翻越了鄂西的大山,穿越了并不好走的重庆和四川的山路,而更艰难的路程还在前后面,接下来将要翻越贵州的崇山峻岭。贵州自古就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说法。随着人们的勤奋努力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后一条已成为历史,而前两条为自然状况,难以一下子改变。贵州的山, 连绵起伏,万仞云霄,道弯路险。与鄂西相比,贵州的山更高更险,坡更陡更长。贵州气候呈多样性,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法。但贵州的风景优美而独特,山清水秀,云腾雾绕,穿行于群山密林中,游走在清泉溪流旁,可尽赏原生态自然风光。我们骑着自行车进入深山老林,自有乐趣,这是乘坐飞机和火车所感受不到的。而且贵州有许多独特风景是全国少有或独有的。如贵州的卡斯特地貌、桐梓的七十二弯、黄果树瀑布、晴隆的二十四道拐、带子街的石片瓦房一条街,位于高山上的晴隆县城里,穿戴各异的十多个少数民族同胞同时出现在一条大街上景观……

一山隔开两骑友

12月18,我们离开赶水,在山脚下骑行几公里后,便有8公里上坡,这里的山坡渐渐陡起来了,骑车很累,只有慢慢而上。到了坡顶,翻下山不多久,又开始上坡。在渝黔交界处,尚未进入贵州,就感觉在不断地上坡,坡度越来越陡,只有下车推行。见山坡稍有平缓,我们又继续向高山上骑行。这里的上坡路,一坡接一坡,或字形而上,或绕到另一座山上迂回攀升。接下来又有12公里陡坡,其中有一半路得下车推行。到接近中午时到达渝黔交界崇溪河,这里有一块砖砌的高大界碑,上面有贵州省北界五个大字。这界碑设立年代已久,据说由原贵州省政要所题。

过了渝黔交界,来到了黔北酒店垭。所谓指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垭口指狭窄的山口。酒店垭四周山脉连绵起伏,莽莽苍苍,群峰挺拔,雄伟险要。210国道通过这里,坡更陡,路更险。在这里休息后,想要再骑上自行车,必须先推着自行车向前助跑几步,等自行车有了一定的向前速度后才能乘惯性骑上车,否则骑上车后,踩不动脚蹬,自行车会向后退,或倒下来,只有下车重新助跑后再上。有时助跑也不行,只有老老实实推车上山。

我路过这荒无人烟的黔北深山密林,看见在悬崖峭壁旁建有一座微形的寺庙。这庙为三层结构,底层约三米宽,两米高,两米进深,门上写着大雄宝殿四个字,在这宝殿的左侧有石级倚在山崖上,可盘上到第二层、第三层。我去过山西的悬空寺,也是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寺庙,那里的大雄宝殿还是比较大的。我今天见到的是袖珍型的大雄宝殿了。这周围不见房屋,不见人影,不知是为当地村民建的,还是为过往行人建的。我停下车来,逐层参观了这山崖上小庙。

随着向贵州境内深入,海拔在不断提升。公路在高山上盘绕,云雾在峰峦间涌动,一阵风来,将云块吹到公路上,我骑车在云雾里穿行,别有情趣。这时骑友于建军骑在后面,也许景色秀美,把他吸引住了,还是休息时间长了,他与我拉开了很长的一段距离。我通过手机对自己目前所处里程碑数目告诉他,他回过来的信息是两人相差4公里。4公里路,在平地上,只要一刻钟时间就可赶上,现在是上山,就要多花一倍至两倍的时间。还有一个问题,国道重庆路段已经重修,为了减少上高山的坡度,有些路段已经改道,延长了里程,用的是新的里程碑。而贵州路段仍然是原来的里程碑,开始两人都没注意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个问题,我与骑友实际相差已经有10公里。这里是上坡,需要花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赶上,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也许他并不重视。

中午我在贵州高山小村庄上的一家餐馆吃午饭,饭店老板是一个约三十岁的年轻人,见我骑自行车来到这山村,引起他浓厚了兴趣。因这高山上当地人不骑自行车,骑自行车路过的人也极少,他说我是他接待的第一个骑自行车而来的顾客。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告诉他,我从浙江来,到贵阳和昆明去。他听了很惊讶,很钦佩,并拿出一个本子一定要我为他留言。我就用软笔为他写了四句短诗:甩掉长江越巴山,跨过綦水入黔关。欲问单车已多高,轮驾云雾头近天。

我吃过午饭,冲下山,来到了松坎镇。休息时我向当地老乡打听前面路况怎样,有没有高山。他们告诉我前有个青杠哨,山高坡陡,骑自行车上不去,要推车才能上去。他们还告诉我:酒店垭、青杠哨、七十二弯、娄山关是黔北的四大险关,而且一关比一关险峻,历来就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塞,当年红军长征就在这一带夺关歼敌

我骑车到达青杠哨山下时已经下午三点,上这青杠哨有五公里陡坡,其中有四公里坡要下车推行,刚推车就用去了一个小时。等到我到达青杠哨山口时,天下起大雨。尽管是下山,但是下着大雨下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坡陡路滑,骑车很难控制。我穿上雨披,从一开始就紧握刹车,慢慢下滑,随着进一步下滑,车速越来越快,我双手紧紧握住刹车。由于下雨后路面滑,自行车钢圈也滑,自行车快速冲下,实有惊心动魄之感。遇到转弯,特别惊险,车龙头不好转,龙头一转,自行车与路面要打滑。但又必须转弯,路旁又是悬崖峭壁,有不得半点马虎。看到有转弯必须提前准备,用尽全力,双手紧紧握住刹车,有效减慢车速,才能控制自行车安全转弯。这下坡有十公里长,是我骑行以来最惊险的一次下坡。当我下山至半山腰时雨小了,但路面仍很滑,骑行时得小心谨慎,不能有丝毫疏忽。这里为双向单车道公路,路面不宽,当我行至山脚时,看到公路上盖有一块帆布,帆布下显示有受害者直躺着身影,这里不久前发生了车祸,过往车辆和行人都绕过而行。

我在山下又骑行了几公里,傍晚到达了新站镇,全天骑行70公里。这时于建军打来电话说:他到达青杠哨山下,一问得知上青杠哨坡很陡,要推车上山,估计到山顶天就黑了,天黑下山本来就有危险,天又下着大雨,不敢贸然再进。他两天前天黑后骑行时摔过一跤还心有余悸,他就在山前的村庄上住下。就这样,一座高山将我和骑友于建军分开了。分开也就分开吧,我们毕竟是第三次自行车远行,行程已达一万多公里,经验也多了,胆子也大了,分开一阵子也没什么的大不了的。一个人骑行也有好处,在骑行速度、休息时间、参观游览的安排上更自由些,根据各自特点和爱好,骑友想在某些地方多花些时间,而我想在另外一些地方多花些时间,于是我们就各自单独骑行了几天,每天可以电话联系,我在前面遇到的情况还可以及时向他通报。第二天,我们便开始单独行动,以后在前面的地方再汇合。我与骑友各自单独骑游了一周,后来在前方的刘官镇再次汇合。

 

过七十二弯与娄山关

12月19,进入贵州的第二天又要翻越黔北的另两座险关,七十二弯和娄山关。七十二弯,一听就知道是一座不容易上的高山,坡陡路险。七十二弯也叫凉风垭,这里的公路不能直接筑到山口上,210国道要先在旁边的几座山上弯弯曲曲转上几十个弯,路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后才筑到凉风垭口。在这七十二弯路途上,翻车、堵车是常有的事,有时会有几辆车同时翻在那里。堵车时间往往很长,据说堵车最长一次达三天,那时一碗泡面卖到五十元。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头四年,这里车匪横行、路霸嚣张,曾被列入国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重点防控区。

我从新站镇出发,骑行10公里经过大河坝镇,在前面出现一座座高山。210国道在这些山坡上盘来转去,逐层向上,一直向高山上攀升,这就凉风垭山坡上的七十二弯。七十二弯整个上坡路程有13公里长,自行车要过通过这七十二弯上凉风垭口,大约有一半路程要下车推行,有些路段坡很陡,推着自行车上去也很累。开始的一段路在几座山脚下盘绕,坡不算陡,我能骑自行车上去。骑行三公里后,坡度渐渐增大,骑车困难,我只有下车推行。有些坡很陡,尤其是在字型转弯处,我推着车,须侧着身体,人尽量向后靠,才能使劲把驮着旅行包的自行车慢慢推上坡。

我想把这推车过程摄录下来,两个人在一起时,拍照、摄像都比较方便,现在一人行动,我只有借助三角架来拍摄。我的三角架一路上已随我行了三千多公里,还没有用过,就在这七十二弯第一次派上了用场。这段路上没有行人,我停下车取出三角架,把它安放在公路的左侧,安上摄像机,调好镜头,并开启摄像机。我从山坡的下方,慢慢推车向山坡上方走去,将自行车推到山坡上方后再回来取摄像机。以后编辑录像时,把所摄录的片段,裁剪去头尾部份,留下有效部份就行了。以后凡是我一个人时,我都采用这种方法来为自己录像。

当我行至半山腰时,见一辆大货车翻在山坡下,有关单位正在施救。上下两边的机动车都堵在那里,排成好几公里的长龙。我反正是推车上去,堵车对我没有多大影响。汽车上的人,有的趴在车上,有的站在路边看热闹,就我一个人低着头,推着车,一股劲地向上闯。推车累了,停下来休息一会,顺便拍照录像,把这难得见的场面保存下来。到了坡顶,在凉风垭山口,有几排车堵在那里,自行车总有办法挤过去。过了山口,有6公里的下坡路,我一口气冲下山坡,到达山下的楚米镇。休息一会后,再行十多公里,中午到达桐梓县城。

在吃午饭时我想打听一下翻越娄山关的路况,可是问了几个人,只是说些娄山关山高、坡陡、路险之类的话,还说前两天山上下过雪,具体情况没人说得清楚。比如这里到山脚下有多少路程,上坡和下坡路程有多长,到前面一站有多少路等,没人回答得了,我只有骑车过去再说。我离开桐梓,一直到下午三点钟才看到娄山关的路牌,路上也没有过往的行人,无处问路,不由得心里有点担心。娄山关是古今有名的关隘,是早有耳闻的天险与要塞。而现在最关心的是到山顶到底有多少路,如果也有10多公里上坡路的话,这样陡的坡,推着自行车上,估计要三个小时,现在是冬季,下午五点多钟天就黑了,也意味着我还没到山顶天就黑了。但不管怎样,既然到了山脚下,也只有上山再说了。上娄山关一开始还能骑一段推一段,只行了一公里,路越来越不好走,路曲曲弯弯,坡越来越陡,推车上也非常累。前两天山上下过雪,现在雪化了,路面还是湿的,有点滑,由于经常冰冻,路面破损严重,高低不平,推车上山更不方便。推着自行车上,行二百米就心跳加快,气呼呼的,直喘气,只好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在国道上,我第一次遇上这么陡的坡,有时推行一百多米就得休息一下。不由得我心里紧张起来,心想这样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坡顶呢?说娄山关离天三尺三,这娄山关的到底有多高呢?要是也像七十二弯那样有十几公里长坡的话就苦了。这里荒无人烟,只有少量汽车开过,不见一个行人,没地方可问路。不管怎样,现在只有上,就这样又走了一公里多路,停下车来休息一会儿。经过休息,气不喘了,体力恢复了,于是又继续前进。又行了一公里,看到了山口,开始我还不敢相信到坡顶了,因这有时看到一个好像是山口,到了这口子上一转弯又有更高的坡。当我看到了当年红军战斗过地方筑有纪念碑和毛泽东所作《忆秦娥娄山关》的石刻时才确定真的到了娄山关山口。真没想到,这有点玄的娄山关,只有三公里多陡坡就到顶了。现在时间还有余,就多休息一会,并好好游览一下娄山关的秀丽景色。

娄山关四周千峰万仞,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就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塞。娄山关、七十二弯、青杠哨、酒店垭是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经历的四大险关,也是我们骑车进入贵州后所经历的四次考验。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曾两次攻下娄山关,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一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写下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关口东侧山崖上,建有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手迹石碑,关口西侧建有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游览了娄山关的一些景点,看看天色将晚,于是我骑车冲下山。

我一天翻过了贵州两座有名的大山,全天行程70公里,傍晚到达山下板桥镇住下。往在一户当地居民办的个体小旅店,主妇正在熏制贵州的腊肉。我还第一次看见腊肉的制作,只见女主人把木柴架在一个土灶上,木柴架空垒叠起来有一米多高,然而把稍经盐花腌制的长条状生猪肉放在上面,而后用燃烧柴火的烟雾慢慢熏制,将猪肉表面熏成一层暗红色为止。经腌制和烟熏过程除去肉中水分,腊肉可长期存放。当地人说这样熏烤的猪肉有股香味,特别好吃。

 

圆三十六年前夙愿

12月20日,是进入贵州的第三天,经过两天连续翻山,越过了黔北的四大险关,进入了云贵高原,路平缓了许多,翻山也少了。上午离开新站,我翻过一座山,骑行38公里,到达了遵义市区。

遵义是我在三十七前就曾想要来的地方,今天终于来到这里,自然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1966年11月6日,我们十几个同学从浙江平湖出发,步行三个多月,经过江西、湖南、广东,于1967年2月到达广州。当时计划是到达广州后再步行到遵义,先步行中国的南方,再坐火车到北方的各省参观游览,争取把整个中国游览一遍。遗憾的是我们原来步行到遵义的计划就落空了。虽然对我来说,遵义并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但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三十多年来也是意识中抹不去的痕迹。现在虽然不是像当年那样步行来遵义,但毕竟是骑自行车来的,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这里的,而且圆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夙愿,对我来说还是很高兴的事。

遵义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来到遵义,首先参观了遵义会议的会址,还参观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毛泽东住址、秦邦宪住址等。长征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英雄壮举,长征精神激励着中国几代人,我也深受这种精神的激励,在年轻时步行了2200多公里,完成了南国之行,到了中老年时又骑自行车远行25000多公里,轮迹全国各省市。

我在遵义参观结束后,便骑车继续南下。这里的路比较平坦,下午我骑行60公里,傍晚顺利到达乌江边。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又称黔江。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境内,流经黔北及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这是我自行车骑游中二次过乌江,第一次过乌江是在重庆涪陵乌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那里的江宽200多米,水面风平浪静。乌江在这里完全是另样景观,江面宽约100米,江流湍急,水声轰鸣。我站在乌江大桥旁,可见两岸峭壁千仞,盘道崎岖,山雄路险。这里的乌江,就像一头狂怒的猛兽,在高山峡谷间横冲直撞。历史上这里为黔蜀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红军在前后受敌的枪林弹雨中抢渡这乌江天险,其艰难程度与壮烈场面可想而知。

跨过乌江公路大桥,便是千年古镇乌江镇,乌江铁路大桥就在公路大桥的东侧100米处,乌江镇西侧建有拦江大坝有和水电站。这里的乌江鱼是乌江镇的饮食品牌,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乌江镇新建了乌江鱼一条街,也成了乌江镇的一个旅游品牌,吸引了不少食客,也吸了我们。

贵阳的粢饭团

12月21日,进入贵州的第四天,继续沿210国道向贵阳进发。一路上没有大山,而是缓缓上坡50公里,这种缓缓上坡骑车也是比较累的,有人称其为磨死人不偿命的缓上坡。早饭吃的稀饭和馒头,两、三个小时肚子就饿了。我就把包里备用的一个面包先吃了。骑自行车体能消耗很大,食量大增,平时在家一顿只吃一碗,现在至少要吃两碗,有时要吃三碗大米饭,生怕半路上肚子饥饿。所以每天都要到当地的小商店买些面包、糕饼、熟鸡蛋等干粮。我还买了一斤白糖,在茶水中多加些白糖,饥饿时喝这样的糖水可以补充能量,提高血糖,减轻饥饿很有效。一路上早餐大多是面食和稀饭,上午更容易肚子饿。想起家乡早上到处有粢饭团可买,这种由糯米饭包油条制成的饭团,糯米和油条都耐饿的食品,吃上一个保证半天不会饿肚子。可一路上经过几个省并没有见到过粢饭团,我想,要是这里也有这种粢饭团该多好。

我们骑车进入云贵高原,到处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和流水的冲蚀形成岩石初露的地方。我们在骑行路途经常见到公路两旁的地面上、草丛中露出奇形怪状的石块。这些石块似人似物、似禽似兽,争奇斗艳,变幻无穷。我们休息时就到这石群中参观游览。

这里的12月并没有冬天的感觉,公路旁的庄稼仍然郁郁葱葱,绿色的禾苗随风波动。在山间不大的田块里正有黄牛在犁地,我对犁田感兴趣,路过湖南时我还犁过地,现在见到犁田,虽没有再次下地去操作,也得停下车来观看一阵子。

一路缓缓上坡,近中午时到达息峰县城。位于息烽县城南6公里,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及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三大集中营。其中息烽集中营是当时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在这次骑游途中,上饶、重庆、息烽这三个地方,我们都经过了,这三个集中营也都参观过。

在息烽吃过午饭后,我继续向贵阳前进,上午行50公里,到贵阳还有70公里,幸亏下午的路趋平,直到天黑进入贵阳。这样,从家里出来到贵阳,历时41天,总行程3720公里。因为几年前我来过贵阳旅游,游览过市区和周围的景点,这次不多停留,只是骑车在贵阳市区兜一圈,观看贵阳市区夜景,打算在贵阳住一个晚上后就离开。

第二天早上起来准备找早点吃,突然发现贵阳街头有卖粢饭团摊点,一清早刚开张。真有这么巧的事,昨天才想什么时候早上有粢饭团吃,今天一早就遇上了。我挺高兴的,连忙推车过去。一看糯米饭烧得很好,热腾腾香喷喷的,很诱人。这里的粢饭团与家乡的稍不同的是里面包的不是油条,而是咸菜和白糖。我让卖粢饭团的老板娘给我包一个。这里包粢饭团的方法与我们家乡差不多,左手掌摊上一块湿毛巾,用右手盛上糯米饭,放在湿毛巾上摊开,中间再放上一些咸菜和白糖,双手合上将饭团一揑,几秒钟以后,一个直径约十公分的粢饭团就做成了。这个粢饭团比我们家乡做的大多了,这么大的粢饭团我平时一个也吃不完。她包好一个,我叫她再做一个,我可带着路上吃。我付了钱,接过两个粢饭团,把一个放在车篮里,右手推着车,左手拿着粢饭团,一边走一边就将这热腾腾的粢饭团大口地吃起来。也许是好久没吃了,也许是食欲大增,吃起来特别香甜可口,没几口就将它全部装进了肚子里。原本吃一个这么大的粢饭团肚子够饱了,现在食量大增,好像肚子还有空间,还想吃。既然想吃,就吃个够,干脆把另一个拿出来也给消灭算了。一连吃下两个粢饭团,这是我早餐史上又一最高记录。两个粢饭团都吃了,路上可没有吃了,怎么办?于是我又推车回过去,再卖一个备用。老板娘见我回来又买第三个,也许一清早也难得有这样的大生意,她很高兴,并热情地说:我给你多放些糖。

再游黄果树

12月22日,我离开贵阳,也离开了由重庆一直随之南下的210国道,又重新踏上了从上海到云南方向的320国道,向西南昆明方向挺进。今天是在贵州(云贵高原)唯一的一天平路,虽然公路两旁有许多大山,但公路都在山脚下通过,不用爬坡,最后还有15公里的下坡路,全天行程150公里,是进入鄂西山区以来单日行程最长的一天。

上午轻松骑行30公里,经过清镇市。而后又骑行60公里,中午到达平坝县城。我在这里用午餐,并骑车在城里兜了一圈。

下午离开平坝,骑行一个多小时,沿途可见到一些用石片瓦盖的民房。沿途的山坡上可见到,这里的山石由一层层石片叠成,薄的石片只有一、两厘米厚,石块风化后就成了大小不等的石片。当地村民就把这些薄的石片用作瓦片来盖房屋。这些石片有的经过加工,切割成约30厘米的方块,整齐地铺在屋面上呈鱼鳞状,这样的石片都用在正屋上。也有未经加工的石片,用来盖一些附属小屋及养牲畜用房。当我继续前进,进入安顺境内大西桥乡时,看见公路右侧有一块路牌,上面写着带子街。抬头望去,前面的公路两旁有一个几百米长的村庄,这里的房屋全部用石片瓦所盖。这是个古朴原生态的村庄,这是苗族人居住的地方。我看到每家门前及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玉米棒子、长长的红辣椒和编得粗粗的长辫蒜。在我穿越贵州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这里见到大片用石片盖的瓦房。我把这独特的建筑以及浓厚的乡村气息和独有的苗寨风情,一一存入进我的摄像机里。

这是云贵高原的中心地带,也是贵州经济繁荣的地区,与进入贵州后一路上荒无人烟的情况不同,这里城镇密集,村落接连不断,路上行人也多。在公路上常可见到马车,牛群、羊群、奔犬,还有人在池塘里放养鸭群。

我继续西行,又经过了安顺市区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以后是15公里的下坡,直到黄果树景区。我到黄果时天色将晚,老远就可以看到黄果树瀑布雄姿。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安顺以西45 公里,景区中心是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高78米,宽100 米,气势磅礴,宏大壮观。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列世界第四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连同周围风格大小各异的共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更有奇者,大瀑布后有一水帘洞,长134 米,贯穿全瀑,称天下第一奇洞

我是第二次来到黄果树,几年前曾随旅游团来黄果树游览。那时随旅游团而行,只能在黄果树瀑布的下面参观游览。现在我骑着自行车可从远到近、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多方位观赏,还能看到黄果树瀑布群的其它多个不同特色的瀑布,电视剧《西游记》中所摄的许多镜头,骑自行车路过时都可以看到。到了黄果树镇上,我在面对黄果树大瀑布的一家旅店住下,这家旅店的后面正对着黄果树大瀑布,花十元钱的住宿费,不用再买参观的门票,躺在床上就可以观看黄果树大瀑布的壮观场面,真是超值的享受。我把自行车推到房间外凉棚的阳台上,对着黄果树大瀑布照相留念。并取出摄像机,对准黄果树大瀑布,拉长焦距,对周围的山、石、水、林、洞、瀑等奇妙绝伦的景观逐一摄下。

夜观瀑布

择驿窗外北斗明,床头凭栏观奇景。

银河决口由天落,飞瀑直泻万山震。

 

最累的一天

12月23日,离开黄果树,继续沿着320国道骑行,乘着昨日的惯性,沿着一条溪流,曲曲弯弯而下,先是15公里的下坡。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在这路上骑车轻松,心情也轻松。可是好景不长,倒不是风景不好,而是路变得非常难行。到了一个叫断桥的地方,溪流继续向前,而公路绕过山脚,向右几乎180度急转弯,就开始上坡。从这以后便翻越黔西的山路,黔西的山路比黔北的山路坡更陡、更长,弯更多、更险,汗水流得也更多,是我们这次骑行中最艰难、最辛苦的路段。

起先还能骑车而上,以后坡越来越陡,只能下车推行,上午体力还行,时而骑车,时而推行,攀上了320国道在黔西的第一座大山关索岭。关索岭为三国古战场,因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第三子关索曾在这里打过仗而得名。这里山峦险峻,植物苍翠,既雄伟又秀美。附近还有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

爬了半天山,我中午到达关岭县城,关岭原名也是关索岭,可算是全国惟一用历史人物命名的县名了。关岭是少数民族地区,全名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居住有汉、布依、苗、仡佬、彝等22个民族。

我在那里休息吃午饭。本来以为上了半天的山也应该差不多了,我向当地一位汽车驾驶员询问到晴隆县城的路况怎样。他告诉我到晴隆县城有得是爬坡,而且坡陡道弯,路不好走。他开汽车也说路不好走,我估计自行车就更难走了。

过了关岭,有一段下坡,以后又开始爬坡,翻过一座山,到达永宁镇。爬坡累了,我就在这里休息。历史上这里曾为永宁州,后为县治,现在设为镇。永宁已没有昔日风光,但仍为关岭县西部重要集镇和黔滇交通咽喉要道,320国道经此而过。这里有关岳庙、文昌阁、永宁州衙署、大佛洞、观音洞等名胜古迹。

离开永宁镇,要越过深切于峡谷中的北盘江。在山里行走,一个怕翻高山,另一个怕过深谷里的江。为翻山或过深谷,就得消耗大量体力,盘绕无数的山坡或上高山、或下深谷后重新爬山。当时这里正在建高速公路,逢山打洞,遇水架桥,但即使高速公路建成,自行车仍没有福分,因为自行车只能从国道过。

关索岭主峰海拔1500米,西面晴隆山主峰海拔为1800米。关岭县城海拔1025米,而北盘江西面与其隔江相望的晴隆县城海拔1522米。山谷中有北盘江流过,该江深切700米,水面海拔为370米。上午刚爬上关索岭,身体已经很疲劳。这里坡陡路险,又要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先下山过江,再爬山上晴隆,这意味着先下降海拔700米,过江后立即上升海拔1200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作为远道而来的我,当时对这些情况并不清楚,我只能凭一股劲闯过去再说。

翻过永宁山,急遽下坡来到北盘江畔。北盘江为珠江水系西江的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流经滇东、黔西南,江水由西北向东南从峡谷中穿流而过,河谷宽100多米,江中水流湍急,有奔沸之形,澎湃之势。江上有两座大桥,南面一座建于抗战时期的公路桥,称盘江桥,曾承担过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还遭受过日本军机数十次的轰炸而屹立不倒。现在此桥已列为盘江桥二战遗址,只许小型车辆通过。320国道上建有新的盘江桥,担当起现代交通运输的任务。

据文献记载,这盘江桥之前,这里曾有明代所建的一座铁索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年)晚年走过这里,并对北盘江和铁索桥曾作现场观察和记载。312国道贵州通往云南的路,也是徐霞客走过的路。他自1613年从浙江宁海出游,一路上以步行为主,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不辞艰辛,直到1638年,来到了贵阳,这一路他走了整整25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农历4月14日,徐霞客离开贵阳,经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等地,经境胜关去云南,这些路正是我们这次骑车经历的路。徐霞客在贵州路途中,他于农历4月23日游历了黄果树瀑布,又便背着行囊,拄着拐杖,沿着黔滇驿道,翻过关索岭,于农历4月26日来到北盘江峡谷东岸,就是我眼的这条大江。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当年的北盘江上有一条铁索桥,位置就在原盘江桥处。铁索桥由36条粗大铁索组成,均系于北盘江两岸的山石中,桥面为24根铁索,链上横铺两层木板,每层厚4寸。左右两侧各排6根铁索为栏杆扶手,从石狮口中吐出的铁索,下距木板4尺。铁索桥长约15丈,宽过8尺,桥面离江面至少30丈。据徐霞客现场观察,该桥望之缥缈,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趋。这铁索桥雄伟气势和牢固程度,自然就可想而知了。徐霞客跨过盘江桥后,继续向晴隆、普安方向前进,这也是我们去云南的必经之路。徐霞客的探险精神和顽强意志一直鼓舞着后代旅行爱好者,他也是我们自行车骑游人的学习榜样,我们将随徐霞客所走过的路,骑行去云南。

我在北盘江大桥旁休息一会,看着江对面大山上曲曲弯弯,盘山而上的公路,到晴隆县城还有几十公里路,到底还要爬多少坡,心里无数。如果是平路,是很轻松的事,如果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天黑之前赶到没问题。前面是上坡路,每小时骑车只能行8~10公里,如果遇陡坡下车推行的话,每小时只有4公里。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这个速度天黑前肯定到不了晴隆,到不了晴隆不要紧,关键是前面是不是有可以住宿的地方并不知道,而这里荒无人烟,无处问询。也只能少休息,赶紧上路了。

我骑车上了盘江大桥,过北盘江,又是没完没了的上坡。我骑一段,推一段,山坡越来越陡,几乎都要推着车上,一天十来个小时下来,体力消耗很大,只有多休息几次。看看天色已晚,一个人在这深山老林中也不敢多休息,便抓紧赶路。人也累了,两腿乏力,推着自行车上山,人的身体的要侧着走路,再加上心紧想快点走,一不小心右脚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扭了一下,走起路便感觉踝部酸痛,只得放慢速度。冬季日短,在深山里感觉天黑得更早。这时前面山腰上看到了一个村庄,这给我带来了一阵轻松。可是推车上山,到了村庄上问这里有没有可住宿的旅店,回答这里没有,要到前方光照镇上才有住宿,还有5公里上坡路。我只能长叹一口气,先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今天已行70多公里,加上还要行的5公里,总共一天行程80公里,其中下坡与平路30公里,其余50公里都是上坡,其中一半多路程要下车推行。计算一下,推车上山就要花去近七个小时,骑车上坡花去了三个小时,下坡与平路花去一个多小时,午饭花去半个小时,骑行中每小时休息一到两次,平均花去十分钟,(推车上山休息次数要增加,休息时间也要延长),总休息时间花去一个多小时,这样总共需要十二个多小时。西部地区早晨天亮得晚,早上七点天蒙蒙亮,冬天日短,晚上六点天黑了。早晨天七点半出发,现在已经过了晚上六点,还有5公里路要走,如果是普通的路,骑车二十分钟就到了。现在天已黑,而且右脚又扭伤了,走起来路一拐一拐的,要在这深山里推着自行车上山,估计还要花一个多小时。路尽管难走,但心中毕竟有底了,前面5公里就可以到站。现在是第三次骑车远行,已不像第一次和第二次远行那样,到了晚上总是怕这怕那的,现在胆大如牛,什么也不怕了。于是我推着自行车继续赶路,这路确实很难走。公路在山腰上盘曲而上,左侧是山坡,右侧是悬崖峭壁,坡度又很陡,要用很大的劲才能把自行车推上山。路走多了,扭伤的右脚越来越痛,我只好推一会就休息一下。由于右侧是悬崖,我只能提高警惕,靠公路里边推行或休息。

人也就是奇怪,平时稍微有些疲劳就什么事也不想干了。如果叫你在平路上推着自行车走二十多公里路,谁都无法接受。而现在累了一天,还是很有信心的往前走着。以后有多位电视台和报刊的记者问我,当时有没有想到要放弃,或有没有后悔。我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不觉得苦,自己决定了事我不会放弃,也不会后悔。这次出来已经走几千公里,只剩几百公里,为什么要放弃呢?我举两个实例,一次是在我当年步行去广州时遇上暴雨,有人要放弃了,当时我才19岁,但我都没放弃,剩下我一个人也继续前进。另一次是骑自行车去哈尔滨时遇上大风雪,骑友想放弃,经我说服,还是坚持到底。胜利就在眼前,此时放弃,我会后悔终生的。

我不停地推着车,在黑夜中不断地向山上攀登,直到晚上七点半,终于到达位于高山上的光照镇。这天是我自行车骑行中上陡坡最多的天,也是推行最多的一天,也是一路上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我最成功的一天。辛苦仅仅只有一天,而成功的喜悦则远远不是一天,而其带来的精神享受将伴我终生。自行车骑游的乐趣只有酷爱骑游的人才能感受到。

 

高山县城里独特景观

12月24日,离开光照镇,继续沿着320国道一路爬山,边骑边推,经过两个小时,行了13公里,见到公路旁立有一块路牌,上面写着晴隆两字。前面就是建在高山上的晴隆县城。昨天下午到晚上爬的山,起先也不知道这叫什么山,事后才搞清楚这山叫晴隆山。晴隆山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势十分险要,山高谷深。以此山命名的晴隆县城就建在这山上,县城的海拔是1522.7米,320国道从县城中穿过,也是该国道通过这里的最高点。

这里是高山上的一块平地,我骑车来到了晴隆县城。晴隆城又称莲城,因其卫城似花蕊,周围的高山如花瓣,很像一朵刚出水的莲花。当年大旅行家徐霞客,跨过盘江后来到晴隆,在睛隆停留三天,对莲城地貌作了专门观察和描述。

我自离开关岭县城,这一路上荒无人烟,除了偶尔见几辆过往的机动车,不见人影。可来到晴隆县城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真没想到,这高山上的县城里,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广场和马路上商摊相连,有一公里多长,往来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的景象。晴隆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境内有汉、布依、苗、彝、瑶、回、仡佬、土家、傈僳、拉祜、纳西等20多个民族。人口28.8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23万。晴隆县城中最有特色的是这里的少数民族都各自穿着本民族的服饰上街,街头到处可见穿戴各异的人群,尤其是妇女的服饰特别引人注目。就从她们头上佩带的头盖来看,有鲜红色的、粉红色的、蓝色的、棕色的、白色的、黑色的、有条纹状的、有印花的、有盘在头顶的、有丝带垂肩的。她们背上小孩的帽子也是五彩缤纷,各不相同。她们身穿的服装更是艳丽多姿,丰富多彩。从服饰上分辨,一条街上就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同时出现,这是在其它地方所见不到的。我骑车经过400多个县城,唯独在晴隆有这种纯自然、原生态的奇特景观。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街头只出现一、两种民族服饰。而多数的地方的少数民族,平时都穿现代服饰,根本看不出是少数民族。只有在当地节日或旅游景点特意安排的情况下才可见到几种民族服饰,这里与外面世界有明显的差异。

晴隆县盛产多种水果,有桔、甘蔗、桃、梨、李、苹果、花红、杏、杨梅、葡萄、樱桃、枣、枇杷、核桃、板栗等种类。街上各式各样的水果摊到处都是,且价格便宜,又粗又长的甘庶一元钱一支,细一点的一元两支。我喜欢吃甘蔗,爬山上来流了许多汗,正好口渴,就买了两支尝尝,这里的甘蔗又甜又脆,水分多,很解渴,我一口气就把一支吃完了,剩下的一支带在路上吃。我取出摄像机,沿着大街,一边走,一边把这别处看不到景象都一一摄下来,还请人帮助我照相留念。这一路上有付出,自然也有收获,昨天的辛苦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晴隆山上二十四拐

离开晴隆县城,沿着320国道往南距县城1公里处,开始下山。路边立有一块路牌,上面写着二十四道拐。昨天从晴隆山的北坡上来,以为这是我们一路遇到的最长最陡的险坡,原来晴隆山的南面有着更为险峻陡峭的山破,一般遇到山高坡陡,公路爬山要通过字形的山路上山,往往也只有两、三个拐弯。而从晴隆山的南面爬上山来,则要经过二十四道拐弯,这在公路建筑史的是一个奇迹。如果要从晴隆山南面爬山到晴隆县城,则坡更陡路更险。

二十四道拐是盘旋曲行于晴隆山脉南面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二十四道拐始建1935年,次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二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在公路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二十四道拐西侧,有晴隆县抗战烈士陵园。

现在又在原公路的东侧绕了一个大圈,新筑了更为现代的公路。而二十四道拐这盘山公路的已作为历史文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仍可通车,但只有少量小型车辆可以通行。我与骑友于建军两人各走一条道,我考虑要把二十四道拐这景象拍摄下来,所以走的是新公路,而于建军则从这二十四道拐的老公路上骑车而下,体验了这不寻常的骑游经历。

 

大山里无车胎可配

进入贵州后,因210国道旁边正在修筑高速公路,凡是高速公路与国道交叉处的路段都在改建,国道的部分路段被占据,这些路段,或被改道,或铲除了原来的柏油公路,自行车要在由碎石块铺垫的临时道路上通过,这些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不但影响了骑车的速度,而更讨厌的是对自行车的损坏,尤其对车胎的磨损危害更为大。骑友骑的是变速车,由于齿轮和链条暴露在外面,在下雨过后,常有泥沙黏附在齿轮与链条间,或卡住了链条,或使齿轮变形,链条脱落,路上修车好几次,而且有些配件在山区配不到,当地有些修车师傅对捷安特车还不会修,或修得不理想,骑友总是很失望。

相对而言,我的车有全罩链壳保护,齿轮与链条没什么损害。这一路过来只破过两次内胎,其它没遇到过什么问题。在进入贵州后,在通过210国道修路段临时通道时,车轮外胎磨损严重。在到达贵阳时我就发现自行车后轮外胎有一处破损,有裂开的伤痕。因我的自行车经过改装,在内外胎之间衬垫了一条外胎,当时并不影响骑行。在到达关林吃午饭休息时,一位当地老乡发现我的后轮外胎有个破口,我一看后轮外胎有一厘米大小的破口,外胎也有些变形。由于里面还衬有一层两厘米半宽的外胎支撑着,所以还能坚持一阵子,并打算在沿途找个修车铺,把外胎换掉。可是一路上没见到有人骑自行车的,在关林和晴隆两个县城及沿路各镇上都没看到修自行车的滩位。

从晴隆县城出来,自行车的支撑脚也断了,没地方修配,就在路旁的一个机械维修站,请电焊工把折断了的部份焊接上,可是在很陡的山坡上很难停车,在停车时焊接的支撑脚又断了。休息时只能紧握刹车,扶着车,站一会,因为在斜坡上车是停不住的。我在二十四道拐下面的路牌旁拍照时,那里没东西可支撑,就让自行车躺在地上拍照。

过二十四道拐,骑了没多久,爬坡又开始了。有10公里的上坡翻越沙子山和13公里的上坡翻越月亮山。这里的道路情况比前一天稍微好一些,但这些上坡有近一半路程要下车推行。坡度平缓后我就骑行一程,再次遇上很陡的坡,只有再下车推行。在推车上晴隆山时扭伤了右脚,走起路来右脚疼痛的症状加重。尤其是一开始走路时右脚踝部特别痛,路走多了,有所适应后,症状才有所缓解。有的人遇上这种情况也许就放弃了骑行,其中有的人可能不愿意吃这苦,而更多的人则可能担心这些伤痛会造成身体不可逆的病变。但我有类似的经历和经验,1966年,我与多位同学步行长征去广州,那时几乎每个同学都经历过脚肿脚痛情况,很多人放弃了步行。也有不少的人没有放弃,他们坚持几天或十几天后,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最后炼成了铁脚板,完成了2000多公里的步行长征,成功到在广州。我不会因受到一点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爱好,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骑行的计划。

由于自行车支撑脚折断,造成休息时停车不便。如果公路旁有护路的树木,在休息时我可把自行车靠在大树上休息。而这一带公路旁没护路林,休息时我只有扶着自行车休息。有时公路旁有树,但在穿山公路旁都有一条排水沟,要想把自行车靠在树上,就得提起负重的自行车移过公路边的排水沟,也是挺累的,我的右脚又扭伤了,要提车过排水沟也不方便。尤其是在斜坡上休息,自行车要往下滑,必须双手握紧刹车,这样也休息不好。遇到在陡坡上休息,我干脆让自行车躺在地上,休息后重新扶起来再骑车。就这样走走停停,离开晴隆,行了50公里,在接近普安县城时,又经过了4公里的陡坡,傍晚到达了普安县城,全天行程70公里。

普安也是个山城,城区海拔比晴隆更高,为1580米。这时我看看自行车后轮胎,发现破口还在扩大。这里到昆明还有四、五天的路程,自行车必须修好,如果半路上外胎爆裂,就无法骑车。于是决定明天在普安休息,到城里好好找一找,找到修自行车的人把破损的后轮外胎换掉。还有,我与于建军在黔北分开多日,也该会师了,现在他还在后面,我在普安可等他过来。

在这一带山区,公路上没遇见到过骑自行车的人,在普安县城里可见到少数人在骑自行车,我想有人在骑车,总可以找到修车的。第二天我睡了个懒觉,起来后准备去找个修自行车的人换车胎。可是跑遍普安县城,找不到修自行车的,问当地人也说不清楚,都说普安城里没见到过修自行车的摊位。我想,真找不到修车的,我去买一只外胎自己安装也行。可是跑了几家商店,都说没有自行车轮胎卖。这时我看见有一家门前停了一辆自行车,心头一亮,我想既然有自行车停在这里,总有骑自行车的人。于我就上门询问,屋里走出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我向他打听修车的事。他便热情地告诉我:这里骑自行车的人很少,没有专门修自行车的,但供销社里有一位王师傅会修自行车,那里有自行车和配件卖。这也好,我就去找这位王师傅,实在没人修,只要买到个外胎就行。

于时我去供销社找到了这位王师傅,他是个热心人,属于业余修车,或助人为乐的。王师傅告诉我,这里是山区,只有县城里路平些,但骑自行车的人也很少,供销社虽有自行车配件卖,但没有外胎供应。我只买到了一个自行车支撑脚,这也好,我先把支撑脚安装好。外胎配不到怎么办?我将后轮放掉一部分气,可延缓外胎裂口的进一步扩大。自行车充气不足,骑起来比较费劲,速度有所影响,但总比爆胎好。后来见破口还在扩大,就用自带的医用胶布在轮胎的裂口处緾绕包扎几层,保护破裂的外胎,避免裂口进一步扩大。自行车后轮緾绕了医用胶布后,骑车有所不便,每滚动一圈,当緾胶布处着地时,自行车就会向上颠簸一次,既有不舒服的感觉,又影响了骑行速度。车轮緾胶布后刹车也不方便,遇到急速下坡需要刹车时,会卡住刹车条,造成自行车晃动,失去平衡。我只有用点刹和前轮刹车来避免或减轻上述问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骑友重新会师

自从在黔北与于建军分开后,各自单独骑行已一周。分开骑行也有优点,各自行动比较自由,如我到过贵阳、安顺和黄果树,这些地方的景点我以前去过,这次就不去了,去游览了其它地方的景点,而骑友则多花点时间在这些地方游玩。两人分开骑行还锻炼自己单独行动的经验和胆量,为我以后因找不到伙伴而单独骑车去西藏打下了基础。但两人分开也有不少缺点,虽然两人每天有电话和短信联系,毕竟相互间缺少照应,分别时间长了,就有想念之情。我与骑友通过电话商量后决定在离开贵州、进入云南前再会师。骑友一直在我后面,前两天还拉开了较长的距离,这两天已相互接近,我在普安修车又停留了半天,与他通电话,决定晚上在普安前方40公里的刘官镇上会合。

12月25日下午,我骑上用医用胶布緾绕后轮的自行车,离开普安,继续沿320国道前进。普安到刘官镇只有40公里的路程,任务不重,我可以慢慢地骑行。这里路况比前一天好多了,但公路仍然在山间穿行,缓缓上坡,向云贵高原纵深延伸,海拔仍在进逐步提高。

在普安县城西南不远的地方,有一湖泊位于四周的环山的山谷中,湖水平静,倒影清晰,湖光山色,尤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我在这里休息,回过头来眺望位于高山间的普安城,万峰苍翠的自然景色和线条分明的现代建筑交相映衬,形成而秀美的山水画。我停车休息,并摄下这山城与周围的景色。

320国道在这里的海拔有1600米,走过了5公里的上坡后,接着是10公里的下坡,我可以比较轻松地骑行一阵。公路一边有高山,另一边有深谷。向深谷望去,一座座高山从深谷底部拔地而起,从山脚到山顶是一层层梯田,数数有五、六十层,弯弯的曲线,翠绿的禾苗,又是一片美丽又独特的景色。山鹰在低谷中飞翔,牧童在牛背的在歌唱,又为这大自然了增添了活力和气息。

我一路上慢慢地骑行,又过了3公里的上坡,较早地到达了今天的宿地刘官镇,并等待骑友到来会合。刘官镇也称刘官屯,离盘县古城城关镇五公里,位于320国道与去老县城公路的岔口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镇。这里商铺多,往来车辆也多,人流不断,市场繁荣。为了方便骑友寻找,我在镇的路口上找一家旅馆先安排好住宿。楼上房间的窗口正好对着320国道,我站在窗口,不断地向公路上眺望。一小时后,看见于建军正骑着自行车从老远的地方过来。我连忙下楼,跑到公路上,向这位分别一周的骑友频频挥手。他看见了我,快速地骑到了我的跟前。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就知道他一路上也辛苦了。两人在一起时没感觉,分开几天就觉得他脸又黑多了,人也瘦了,也许还是他刚出发的形象留在我的印象中,也许他对我也是同样的感觉。他见我走路右脚有点瘸,第一句话就是:

大哥,辛苦啦!

兄弟辛苦!这几天怎么样?我说。

贵州的山真是鬼山,不过到昆明没有大山了。

明天就要走出贵州,我们胜利在望了。

骑友相会,很高兴,很激动,因为我们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路段,胜利在望了。我帮助提包,他扛自行车,一起上了楼梯,来到了房间里。一时有许多话要交流,我对他说,还是先吃晚饭,边吃边谈吧。

自从分开单独骑行以来,我一个人不喝酒,今晚两人相会,就来一瓶酒,也算是会师宴了。我们边喝酒边交谈,一路上各人的经历丰富多彩,有说不完的内容。尽管骑车经过贵州途中,身体很疲惫,但我们两人的心情还很轻松的,已经骑车走了一个半月,再三天就可以到目的地了。骑友关心地问起我的脚怎样,我说:扭伤已经三天,既然三天过来了,还有三天总过得去的。

 

冲出贵州

12月26日,今天又开始两人同行,我们起得早,出发得早。离开刘官镇,继续沿320国道前进。上午没有大山,但高低起伏的山坡还是接连不断。公路上多处可见警示性路牌,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注意!前方是特别危险路段!有几处坡很陡,还要下车推行一阵子。

当我们路过两河乡时,这里集市繁荣,沿路到处都是商摊。有农产品、家禽、日常用品、农具等。而最有特色是众多的烟叶商摊,一个接一个,有好几十个商摊。一捆捆金黄色的烟叶放在摊位上,吸引了几个老哥凑在一起。他们有的撕一块闻闻,有的拿一张,放到手心里搓卷,还有的横起一米长的烟斗,点火悠悠的吸上一口,眯起双眼,细细品咂,而后吐出丝丝缕缕的白烟,徐徐飘向高处。据说贵族的老年人,都喜欢抽吸烟叶卷成的烟,一是价格低,二是抽起来烟劲大,他们觉得吸这种烟更过瘾。贵州是烟草种植业大省,但我们一路走来,直到最后快要离开贵州时才头一次看到这么繁荣的烟叶集市。骑友于建军喜欢吸烟,见他也走上去这里看看,那里闻闻,凑热闹一阵子。我不吸烟,但见到这新鲜的场面感觉也不错,能遇上这里特有的乡土风情,也是一种眼福。

离开两河乡不久,我们还见到一处想象不到景象,有几辆汽正车在一条河道里行驶。一条大约十来米宽的河道,两边有石块砌成一米多高的河堤。从这河修筑的规模来看,山洪来临时,这河道里一定有汹涌的水流。现在河床裸露,只见河道中间有少量流水,水深的地方也只不过几十厘米,浅的地方只十几厘米。河床都是石块构成,我们看到有多辆农用机动车在河道两旁行驶,一边的车轮在裸露的河床上行驶,一边的车轮在水中滚动,水深都不超过半个车轮。还有小型面包车,运输用拖拉机接连不断地在河道上驶过。河道两边还有几辆农用机动车靠岸边停放在那里。我问一位路过的当地人,这河叫什么河,他告诉我这河叫下巴河(音)。河中开汽车,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景象。

中午,我们来到了盘县县城,盘县是贵州的西大门,地处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黔滇咽喉之称。这是一个由原来的红果镇基础上新建的县城,原来的盘县县城是在刘官镇南面五公里的城关镇。这新迁来的县城还在扩建中,320国道两旁有许多高大的新建筑。我们在这里休息用午餐。

下午我们翻过一些小山坡,经过火铺镇,来到了黔滇边界。这边界上立有一座彩牌,上面写着:欢迎您再踏上贵州这片热土,我对骑友说:你看,贵州原来是片热土,所以我们在这里流的汗最多。我们从12月18日进入贵州以来,在贵州骑行九天,行程700多公里,除了一天是平路,其余天天要爬山,有时一天要爬几座大山。贵州高山多,长坡多,陡坡多,我们路过贵州时流的汗水也最多。即便是冬天,只要是上山,就要流很多的汗,在下山时汗水被蒸发干了,等会儿再次上山时又浑身大汗,这样一天要重复几次,一路上我们也习惯了。我们在贵州与云南的交界上取出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再一次拍摄了这贵州大地,而后冲出了这令人难忘的地方。

我们出贵州省界,进入云南境内,首先通过胜境关。胜境关是中原内地进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自元代以来,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明朝初年大兵进军云南,徐霞客晚年徒步去云南,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从这里进入云南的。我们是随320国道过胜境关的,这里有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写着胜镜关三个大字。古代的胜境关在国道旁不远的地方,那里还保留着关门和城楼。

我们在胜境关停留休息后,继续沿320国道前进。我们骑车经过一个山坡后,傍晚到达云南西部第一个县城富源。富源自古就是内地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有 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东大门。富源县城的海拔是1880米,比贵州的几个县城的海拔又高几百米,说明进入云南,还是继续在爬坡。富源县城的规模比我们在贵州经过的县城规模更大些,街道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两旁商铺林立,霓虹闪闪,马路上人流如潮,一片繁华的景象。我们骑车穿过市中心,在县城西部找了一家旅馆住下,全天骑行80公里。

 

牛街、鸡街和马街

12月27日,离开富源继续沿320国道向曲靖、昆明方向挺进。说这里到昆明已无大山,但还是爬坡不断,这里的路仍然不好走。我们骑行路上仍有一些坡很陡,需要下车推行。我右脚扭伤,骑车时影响还不大,而下车推行用右脚蹬坡时,就感踝部疼痛。因为走路上山时脚要痛,所以我也尽量骑车而上,而遇上特别陡的坡只有负痛推着自行车上。

进入云南,到处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与贵州相比,在云南喀斯特地貌现象更多见,我们休息时就到这石群中游览。

下午我们进入了沾益县境内,来到了珠江上游的南盘江边。盘江分南盘江和北盘江,这两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是我们骑车在贵州时经过的地方。我们在跨越北盘江时,在北盘江东岸的关索岭和西岸的晴隆山上流了许多的汗水,还让我扭伤了脚,到现在走路还一拐一拐的。这里的南盘江是珠江的源头,在公路旁立有珠江源的标牌。珠江主干流西江源于沾益县马雄山,全长约2210公里,总落差约2130米。南盘江与北盘江会合后称红水河,再依次注入黔江、浔江、西江、珠江入南海,这些江河又是我们今后骑车要跨越的地方。

过了南盘江,我们又经过了沾益县城。沾益县居于云南县域经济前列,列入西部经济百强县,又是 革命老区县。我们在沾益县城休息后又骑行13公里到达曲靖市。曲靖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地级市,市区海拔2000米。我们在曲靖休息了一会,因这时间尚早,我们又继续前进。

我们出曲靖西郊 ,来到一个规模较大的镇上,这是西山乡的所在地。公路北面的路牌上分别写有牛街鸡街马街,三街连在一起有一公里多长,公路北面还有几条横街。公路南面也有一排建筑,乡政府也建在这里。云南有不少地方用动物来命名街道,我们还是第一次遇上。我们问当地人,为什么要称牛街、马街。一种说法这里曾是牛或马的交易市场,另一种说法是过去以十二属相计日时以牛日马日集市。在云南,几乎都有以十二属相命名的乡街,其它地方还有狗街、龙街等。看来还第二种说更符合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从甲子开始,以次为乙丑、丙寅、丁卯到癸亥结束,六十为一个干支的周期,循环记录。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期间也有用数字纪月(如一月、二月)、用数字纪日(如初一、初二)。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而民间仍有人沿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

这就可以解释:历史上千百年来,在远离城镇的乡村,当地村民以他们喜欢的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属相动物,选择干支纪日中的丑(牛)日、午(马)日或酉(鸡)日,在某一地点集市交易,每隔十二天赶集一次。每到此日,周围十数里的村民们赶集至此,进行交易的商品也不至于牛、马、鸡,还可以是其它家畜、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生产资料等。时间长了,有人在这里建棚盖房,这些人成为专职的商人。房屋多了便成了街,牛街、马街和鸡街估计就是这样形成。赶集规模越发扩大,也从之前每十二天赶集一次变为几天一次,直至天天交易。我国多数地方以初五、初十这样的数字日作为赶集日,自然少有以动物命名的街,所以云南的动物街名尤为其特色。

我们分别在牛街、鸡街和马街参观,逛集市,在这些街牌前照相留念。我们还想在这个镇上住宿,没想到这么大的镇却没有旅店,不能在这里住宿。既然这里不能住宿,我们首先考虑继续赶路,到前面的站点投宿。前面一站是马龙县城,估计有二十公里路程。路程不成问题,关键是搞清楚这路是否要翻山,是否有陡坡,否则就要花几个小时。我们问了几个当地人,说法不一,有的说20多公里,有的说30多公里,尤其上坡路有多少更说不清楚。现在天色已晚,这里的路况不明,变数很大。既然这里没有旅店,又不敢贸然前进,只有返回曲靖。于是我们再骑车8公里,返回曲靖住宿,全天骑行90公里,包括16公里回头路。

 

到昆明

12月28日,我们离开曲靖,又经过了牛街、鸡街和马街。我们每次骑车远行,总要走几段冤枉路,但我们抱着人生旅途千万里,走点弯路未足奇的理念,向昨天来过的地方挥挥手,告别而去。我们经过响水河,又翻过了一座山。这里的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仍旧在山里穿行,这里的山虽不算大山,但弯弯曲曲,也有不少的上坡路,有的坡比较陡,也得下坡推一阵。要下车推行的坡并不长,一般只有几百米,最多只有一公里多。由于我前几天扭伤了脚,走起路来有点瘸,很不方便。不过到目的地已不远,不管怎样,胜利就在眼前,我也不理会这些了。

翻过山,我们来到了马龙县城,这是我们这次骑行经过的最后一个县城。下午的路况比上午稍好些,我们晚上到达一个叫小新街的镇上。

2月29日,今天是我们此次骑行的最后一天,两人都很兴奋,一早起来,吃了早点就上路了。这里到昆明只有90公里路程,一路上已没有大山,昆明还有网友一路上关注着我们的行程,说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路上虽有不少山坡,但我们已闯过千山万水,这样的山坡对我们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

上午我们经过了杨林镇。杨林是滇中古镇 ,远远地就能看到矗立在镇中心的一座雕像,下面是一高大的台基,写有兰茂古里——杨林,台基上就是杨林人引以自傲的兰茂站立雕像。在杨林镇南街的尽头,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兰公祠。我们在这里休息游览。

接近中午时,我先到达一个小镇上。骑友于建军骑在后面,打来电话,说他的自行车链条又出了故障,在一个小镇上修车。我告诉他,我在这里先点菜烧起来,等他修好车过来一起吃。我点好两个菜,让饭店老板先烧起来。一般修个车链一、二十分钟就好了,这里饭菜烧好,他过来吃饭刚好。可是等到菜烧好,他打来电话说:他自行车的链条和变速牙盘被修车人卸下后装不上了,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叫我一个人先吃,他不过来吃了,就在那个镇上吃饭并等修车。今天是这次骑行最后一次在路上吃饭了,我就多吃点,把两人吃的菜我一个人吃了。我慢慢地吃好午饭,再打电话问骑友,现在车修得怎么样了。只听得他在电话里叫苦不迭,连声说又上当了。原来这个修的人没有修过这种车,第一次把车链调好后效果不理想,骑友要他再调整一下,他说牙盘歪了,需要卸下再调整。他把牙盘卸下后却装不上去了,车子和配件散在地上,束手无策。正在与骑友商量,要不换上普通自行车的牙盘,也可以骑。两人正在商量到底怎么办,估计还有一段时间,他让我先去昆明安排好住宿再说。记得这次骑出来第二天,骑友在无锡修车就说了声上当,我想那是小上当,现在是大上当了。相比这下,我的普通车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一路上故障也少,有故障修理也方便。我所以喜欢骑普通车远行,这方面也是一个因素。

既然骑友修车无期,我就先行了。下午的路比较平坦,只有一些起伏的山坡,我骑车比较顺利,傍晚到达了昆明市区。我们从2003年11月11日家里出发,经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于2003年12月29日成功到达云南昆明,途经八个省(市),历时49天,总行程4200公里。曾四次过长江,先后经武汉长江大桥、宜昌葛洲坝、涪陵长江大桥和重庆长江大桥(不包括因骑友修车乘渡船返回宜昌和经宜昌长江大桥的两次重复过江)。我们过宜昌后,一直在山里穿,尤其在鄂西、渝东、黔北、黔西,大山多,陡坡多,路难行,一路上我们流了许多汗水。有付出也有收获,这里景色秀丽,诗画随处可拾,我们摄下了许多奇特珍贵的照片,这一路上我写下了近五十自行车骑游诗。一路辛苦换来了一份可供自己长期享用的精神财富。

我到达昆明后就有一位不相识的网友打来电话,祝贺我们骑车到达昆明,并约我们晚上一起吃晚饭,为我们接风洗尘。这时骑友因修车耽误了时间,还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到昆明,我向这位网友表示谢意,并婉言拒绝了他的邀请。这次骑行途中,我每天都有简单的日程记录及一首骑游短诗发布在网络上,供亲友共享我们骑游的苦乐。成功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昆明,今天要写的和发布的内容多,于是我就抓紧时间把这些内容先在手机中写好。这些内容写好后,我等骑友早点到来,等他一起到达昆明后,我再把这些内容发回去。

天黑前,骑友于建军也到达了昆明,找到了我安排好的旅馆。他说:他的自行车牙盘被卸下后,修车人装了好久装不上去。我们的时光耗不起,只有心痛地放弃原装的捷安特牙盘,让其换上普通的中轴和牙盘,抓紧赶路。我说:我们到达昆明,就是成功。今天晚上我们去饭店喝酒,庆祝我的胜利。我把成功到达昆明的消息发了回去,家人和亲友都纷纷发短消息表示祝贺。

当我们在附近一家饭店就餐时,昆明的网友春风我疯啦先后来到了我的就餐的饭店。网友我疯啦在网上发帖:我疯啦 我真的疯啦 我在昆明等你俩!他还邀请了昆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采访了我们。虽然大家从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似久违的老朋友一样,有说不完的话,交流不完的内容。春风是一位酷爱自行车长途骑游的女骑手,她骑自行车到过全国许多地方。在我骑车出发去昆明的第二天她就在网上回帖说:

佩服!!

大力支持!

期待着在彩云之南为你们接风!

我们素不相识,她却坚守诺言,在我们骑行途中,一直对我们关心和支持,并为我们加油,在我们到达昆明的第一时间就来看望我们。第二天她驾着轿车带我去了滇池和昆明周围的景区游玩,并为我们接风洗尘,用云南特色的佳肴招待了我们。

昆明又称春城,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球少有的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地方。我是第二次来到昆明,第一次是在1997年来昆明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曾参观游览了昆明市区及周围的景区,还去过石林、大理等地方游玩。这次骑自行车再次来到昆明,我与骑友再次游览了昆明市区的多个景点和周围景区。市区的翠湖公园、昆明世博园、云南民族村、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等景点。还与于建军两人乘车去了石林和景洪市西双版纳游玩,在景洪市期间还去了缅甸旅游。

在昆明和周围几个景区游览后,我们乘坐火车回家,自行车也随车带回。

 

这次从家里出发骑行到昆明,一路上每到一住地发一名张附有当天骑游诗的名信片,一共发了47张。相比有的骑友去邮局盖邮戳省时又省力,并更有纪念价值(在以后单骑赴拉萨、南宁、台湾的骑途中我都这样,每天发一张附有当天创作的骑游诗的名信片。加上到去乌鲁木齐途中发的信封,总共了200多封,这又是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下一页